最具威力的行銷手法,是把大眾與媒體一起拖下水;一傳十、十傳百,才能讓你的品牌與產品訊息傳遍全世界。
──口碑行銷專家、《三張嘴傳遍全世界——口碑行銷威力大》作者馬克.休斯(Mark Hughes)
根據美國市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的研究,美國人每天有近四分之一的時間在使用社群網站上,顯見社群媒體與人們的關係有多麼密切。
而在臺灣,大眾使用社群媒體的情況也非常普遍。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早在2014年6月所發布的「網路社群使用現況分析」報告1,發現有高達96.2%的臺灣網友近期曾使用「社交網站」。進一步調查網路社群的使用行為,可以發現網友最常利用網路社群「與親友聯繫(82.8%)」,其次為「追蹤喜歡的網友、部落客(46.4%)、追蹤特定的主題性粉絲專頁(35.1%)、追蹤喜歡的品牌(33.1%)與追蹤有興趣的名人(28.4%),顯示維繫社交關係是臺灣網友首要使用的目的。
另外,根據Facebook委託TNS公司進行的調查2顯示,Facebook是臺灣人發現新事物的地方,而國人也樂於在Facebook上購買產品並分享他們的購物經驗。另外,2016年7月14日在美國紐約與日本東京股票上市的LINE公司,在臺灣也擁有相當高的佔有率,LINE這款行動通訊軟體的用戶數在2015年就已超過1700萬人次,高居全球第三,僅次於日本與泰國。
眾所周知,「社群行銷」就是透過社群媒體或數位工具的協助,讓企業得以傳達給目標受眾或潛在消費者知曉的重要訊息。更關鍵的是要讓消費者能夠在收到訊息之後,進一步轉換為具體的行動。
我們在前面的章節,談到許多有關文案寫作的技巧,相信各位對於如何構建一篇文案,不但有了長足的認識與了解,現在應該也胸有成竹吧!
大家除了可以在各種平面、電子媒體或廣告上頭看到文案的蹤影,也能從許多社群網站上讀到各式各樣精采的內容。而談到「社群行銷」,一般人可能會立刻想起就是透過Facebook或LINE來傳遞商品、服務的資訊,但其實社群平臺的範疇甚廣,無論是早期文字介面為主的BBS,或是Web2.0時代所盛行的部落格、討論區與影音頻道等,都可算是社群媒體中的一員。
而每一種社群媒介所採用的內容形式與經營重點,往往也有巧妙不同,所以我們必須針對媒體屬性與目標客群的特性進行分析,進而擬定適用的行銷策略。
現代的消費者愈來愈聰明,不再只是單向吸收資訊,上網時也不會僅聚焦於各家商品、服務的廣告訊息,而是開始關注能夠足以讓他們的需求被滿足的品牌或解決方案。故而,唯有重視「使用者體驗」的企業,才能順利啟動社群時代的數位行銷,並讓眾人嘔心瀝血所產製出的文案,更具有渲染的效果與力道。
透過前述數據的解讀,我們可以意會到伴隨社群媒體的崛起,全球正刮起一陣「粉絲經濟」的風潮──好比對岸媒體人羅振宇透過微信上的「羅輯思維」公眾號,一口氣在中國賣出四萬盒月餅、日本的少女偶像團體AKB48,推出七張唱片的總銷量累積超過三千萬張。
「粉絲經濟」正夯,綜觀其運作模式,不難發現係以消費者為主角,而主要的行銷策略與訴求,更是由社會層面與情感面出發。而與粉絲互動的重點首在真誠與持續,社群經營者切記不能僅追求一時的流量,而忽略了其他的細節。
換言之,也唯有用心理解粉絲們的真正需求,並且懂得「換位思考」,再透過圖文、影音等優質內容的加持,方能談得上「社群經營」,進而邁向成功。
而談到社群媒體的經營策略,我認為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像是:製作高品質內容、確保高開放性、提昇參與度、專注於特定利基以及擁抱獨特文化。
想要把社群媒體經營得有聲有色,首要之務當然還是要有好的內容打底,唯有重視發文品質,才能持續吸引網友的眼球。而社群媒體的開放性和參與度,也是社群經營的關鍵,更應該被經營團隊所重視,而這也會比單純計較粉絲數量更來得重要。
此外,為了凸顯自家社群的特色,我們也可考慮鎖定特定族群或利基,進而建立獨特的風格與文化──就像談到筆電、相機等3C產品時,我們會立刻想到人氣鼎盛的Mobile01論壇3,而如果聊起電玩、電競的話題,就會聯想到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4。
誠然,想要做好「社群行銷」,我們需要注意很多的細節,而一個成功的社群經營者,更應該做一個好的聆聽者,並具有喜愛分享、真誠不做作、樂於回應、有耐性、擅於運用簡潔有力的文字與掌握新聞動態等人格特質。
正所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社群行銷」的操作很難速成,往往需要投入更多心力與資源,並經過一段時間的耕耘,方能收到成效。
1 請參見:https://goo.gl/tJtRkW
2 引述自:https://goo.gl/cNrASW
3 請參見:http://www.mobile01.com/
4 請參見:http://www.gamer.com.tw/
本文節錄自:《慢讀秒懂》一書,Vista Cheng(鄭緯筌)著,大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