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他,頂著清大奈米工程與微系統博士學歷,卻不在科技大廠任職,反而一身膚色曬得黝黑,談起農業滔滔不絕。
這就是現年35歲的許又仁。他雖拿到科技領域博士,卻成立社會企業──沃畝,投身新農業創業之路。
「我們沒有辦公室啦,都在田裡到處跑,」爽朗的許又仁一身輕便、褲管看得到泥巴痕跡。近一年來,他最常出沒的地方就是竹東雜糧第一產銷班。
1983年次的許又仁從小在南投長大。小時候家裡附近種滿荔枝樹,他經常爬樹摘荔枝來吃,對農村生活不陌生。到台北讀書後,他發現市面上賣的農產品比起在家鄉吃到的,品質差很多,使他開始思考台灣農業生產與飲食之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他觀察,台灣務農的兩大問題,一是用藥過多,二是施肥過多。擁有生物物理和生物感測器的背景,許又仁因此決定將所學導入農業。
在竹東第一產銷班,他培養光合菌,倒入農田,能讓作物更健康、減少施肥,同時提高生長品質、降低栽種成本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