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服務化思維不一樣的農田價值

高雄農二代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18-08-27

瀏覽數 8,950+

服務化思維不一樣的農田價值
 

本文出自前進荷蘭 小國也有大農業

二、三十年前農民對農田的期待只有物產豐榮換取穩定的經濟收入,十年前友善環境、有機栽培成為顯學,而今天的高雄,農田再次進化,成為活絡人際、服務國民外交的熱情園地。

整齊的餐具擺設搭配高級餐廳的主廚美食,一派大氣的用餐布置匪夷所思地出現在高雄農田上,在這裡沒有西裝筆廷、盛裝拘謹的氛圍,只有輕鬆自在的談笑和蟲鳴鳥叫,當然偶爾也會伴隨成群結隊探索田園的天真兒童,而用餐的食客當然也不是高官大老闆,而是普通的公司行號、家族或是同學聚會。把田園當餐廳、把作物當食材、把料理當教育這就是高雄現在特有的「田園饗宴」。

另一處,德國、美國的遊客在包肉粽;日本學生正在焢土窯;香港旅客則在大樹的鳳梨園裡摘鳳梨、、,對這些參與高雄「一日農夫」行程的國際訪客來說,台灣印象不再只有瑰麗的故官珍寶、宮崎駿畫下的九份,還有濃濃的人情味和腳下土地的生命活力。

農夫體驗 創造上億產值

根據高雄市農業局統計,自102年開辦一日農夫體驗趣活動以來,參與人次年年成長,光106年就有69,000人次參與,創造1.6億元的經濟產值,尤其近三年高雄市加碼國際行銷強度,主動前往各國旅展和食品展推廣,更是吸引無數外籍遊客前來高雄體驗田園風光,光日本遊客就超過2,000人次,不但翻轉農田只能生產的傳統概念,更進一步讓農田升級成為國際觀光與交流的重要場域。

八年前縣市合併,為了磨合以工商服務業為主的原高雄市和農工發達的高雄縣,以農家子女自居的前高雄市長陳菊,對當時的農業局下達「都市是教育的場所、縣是生產的基地,高雄農業要引進年輕人、要提升農民的社會觀感與尊嚴」,在這項策略命令下,高雄造就一批年輕的「型農」天團,也開啟了高雄農業嶄新的一頁。

限定農二代參加的型農培訓 教生財

現任高雄市農業局長鄭清福說到,「將年輕人引進農村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卻難如登天,團隊思索許久,最後在一篇德國文獻中找到靈感,」該篇文獻敘述農村年輕化有兩種途徑,一是設法把毫無農事經驗的年輕人帶進農村務農,二是鼓勵農二代接班,「經過一番討論,最後定調走第二條道路。」

由於以往民眾對農民定格在重勞力、收入全靠天意的印象,導致很多農二代甚至農民本身,並不希望子女回來接棒務農。為了扭轉這項刻板印象,高雄市農業局開設了農業六級產業整合,而且只限農二代才能報名的「型農培訓班」,教生財。

型農培訓班與各區改良場、農會等策略聯盟,由這些單位負責生產技術培訓,市政府則專注在「軟實力」的培訓課程,教授項目以生財經營面的知識為主,如品牌行銷、營運管理、口語表達、攝影技巧、顧客資料庫管理、文案發想、包裝設計等。鄭清福直言,型農培訓班不是培養農民,而是在培養農產領導者。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透過一系列經營管理培訓,農二代型農的眼光與心力慢慢從作物種植、田間管理移轉到農產加工、銷售通路開拓、農村旅遊等層面發展。

型農們組大聯盟 一起打通路

自101年起,型農培訓班共培育了超過550位的型農,這些型農們還組成「型農大聯盟」的農業界天團。由於作物互異、家族產業與教育專長的各不相同,加上型農們年齡相近、容易溝通,「型農大聯盟」成為型農們互相交流合作的平台,有的致力提升生產質量、有的從事通路談判、有的經營食品加工或擅長旅遊導覽,彼此齊心下,許多農村都漸漸活絡起來有了。高雄市農業相關的從事人口,更在型農組成後第三年,增加了1千多人。

以前農民銷售作物只能靠農會共同運銷或盤商收購,這些通路的價格農民幾乎沒有話語權,價格高低別人說了算,但是這些型農整合後,主動找大賣場或經銷商洽談,也會透過網際網路培養自己的客戶,擺脫任由農產被剝削的悲情。現今,全聯、家樂福等大型賣場,都有他們的通路,近期盛名的香蕉乖乖,主要食材也就是由型農大聯盟所提供的。

型農影響傳統慣行農民 農作更友善

型農的出現也在食物安全上產生催化效果,許多型農都把「食物安全」當成是他們返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所以很願意接受輔導與農藥抽檢來證明自己的產品。如此,等於間接將「安全用藥」、「產銷履歷」等觀念帶入農村,讓更多傳統農民也願意減少農藥與除草劑,讓大環境的農業農業 生產朝更友善的模式前進。連帶也讓高雄市的源頭管理落實地更加順暢,從101年起到106年,高雄市的農藥殘留抽驗量有四年為全國第一位,產銷履歷驗證的農戶數也達到860戶,並且連續五年,蟬聯全國第一。

此外,由於型農和當地農會、社區發展協會互動便利,在培訓課程中也有安排觀光導覽課程,因此由高雄市主導的「一日農夫」和「田園饗宴」品牌也在他們的穿針引線下導入農村,許多農村都已經具備自己接客、導覽行程的能力,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社區普遍會把觀光行程中所獲得的資源,投注在社區學校課後輔導或長輩共餐等社會救助上,讓農村的生活品質往上堆高。

(文/廖順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