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穩定與分流的芭樂哲學

阿蓮區農會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18-08-27

瀏覽數 8,100+

限定文章為訂戶專屬,『 訂閱遠見 』將開通無限瀏覽!

穩定與分流的芭樂哲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前進荷蘭 小國也有大農業

說起芭樂,台灣消費者最熟知的,可能是高雄燕巢和彰化溪州;但若要論外銷最成功的,卻是高雄阿蓮。

 阿蓮當地的芭樂,半數以上飄洋過海,運銷至美洲、中東、東南亞,年營業額破近千萬。

三百多年前原產於美洲墨西哥的芭樂,首度在台灣萌芽;民國四年,日本人引進爪哇白肉與黃肉芭樂進入台灣;民國64年台灣農民從泰國引進泰國拔系,並改良選育成現今為台灣芭樂大宗的珍珠、水晶等品種。

隨著種植和管理技術的提升,近年來台灣芭樂帶著清脆的口感返回美洲大陸,尤其高雄阿蓮區農會每週最少一貨櫃的珍珠芭樂,更是讓遠居加拿大的華人感受故土溫潤的滋味。

名氣總是輸鄰居 決定轉攻外銷市場

阿蓮地區受到鄰近大崗山沖刷下來的石灰岩地質滋潤,土質具有豐富的微量元素,氣候條件上也非常適合芭樂生長,很早就是芭樂生產的重要產地。只是因為鄰居─燕巢享譽盛名,儘管品質和口感都不輸燕巢芭樂,但在國內市場的銷售情況始終差一點。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

訂《遠見》送Arowana亞諾納25吋行李箱 特價 2,880 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