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歷史課綱爭議不斷!師大教授擔心製造出貧血下一代

聯合新聞網
user

聯合新聞網

2018-08-16

瀏覽數 20,050+

課審大會。圖片由教育部提供
課審大會。圖片由教育部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教育部課審大會前天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綱分成台灣、東亞及世界三個分域,中國史改在東亞的架構下討論,引發外界熱議。師大國文系教授徐國能今在臉書起義,想集眾人之力編寫一套適合高中生看的中國歷史補充讀物,號召歷史專業人士協助,不少師生都在下方留言力挺。

徐國能透過臉書指出,他認為,中學教育的思考應和在大學做學術研究有所區別;不應期望教育能立即解決社會迫切面臨的大問題;中學教育不能只以菁英學生為本位,須顧及全體。

於是,徐國能在臉書發起「八月起義」計畫,想集合眾人之力,寫一套(3冊)適合高中生看的中國歷史補充讀物,包括政經、文化、藝術和各朝代風流人物的趣事、居出以及值得深思的歷史文化問題。

他說,大學端的歷史系或歷史研究所,要做專題式授課很洽當,「以前讀中國通史,讀到中國政治制度權力官隨人轉的問題、征服王朝和滲透王朝的問題、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反智論的問題等,都覺得大開眼界,極富啟發。」

但徐國能說,當時念得非常辛苦,花了很多時間精神,且基於從小對歷史的興趣,他的歷史成績是高中最好的一科,後來在研究所繼續研究工作,也在大學教書,感覺學海無涯,每位學者都有一套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方法,因此大學或研究所端的重點在相互衝擊和交流。

不過,由於在高中端,科目眾多,單科老師每學期只有一位(或有幾位),徐國能說,很難有充裕的時間和多元的觀點來進行研究和交流,以主題式的教學當成是所有的教學活動,問題很多,像是選擇那些主題?運用哪些法或觀點?需不需要有結論?

徐國能認為,如果今天只是要去解決「社會缺乏思辨力」,就認為將高中歷史課程改為專題式的教學、就可以完成這個任務,那其中的推論和舉證實在太過跳躍了。要解決「社會缺乏思辨力」,另開一門哲學課程可能更有意義。

徐國能說,高中不是人人畢業都要念文史相關科系,因此他的教學,應該是提供多數學生一個認識輪廓就好,讓有濃厚專業興趣的學生繼續深造,沒興趣的也知曉大概,或在未來有機會重新接觸時,也能保有一定的基礎和能力去自學。

他強調,專題式的教學並非壞事,甚至有其重要意義,但應該是建立在本身認知基礎已經十分完善的架構上,適時引導、討論與思辯,不太適合在缺乏基礎的樣態下進行、全部以專題取代通論。即便他在大學國文系,大學仍教「文學史」,研究所才是「文學史專題」,此中差異,略思即知。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徐國能說,他遇過一些研究生的論文,對原典文本一知半解,但套上一個理論就可洋洋灑灑推廣出一個專題方面的論說,這樣的論文其實在各方面都是很脆弱的,「很擔心我們的教育改革會導向這樣的結果,製造出貧血的下一代」,當然他知道,這些教育改革一方面求好心切、另一方面是別有政治意圖。

本文轉載自2018.8.16「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