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市場各國都想布局,但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缺人才。遠東機械集團直接開辦印度學生產學專班,來台學習專業,更要學習當台灣人,讓這群年輕的生力軍成為進軍全世界的種子部隊。
「這個水循環設計,能使引擎的排溫效果變得更有效率!」戴著眼鏡、黝黑斯文的戴艾默,對訪客講解螢幕上的電腦動畫,這是兩年前讓他拿下電腦繪圖比賽全國冠軍的作品。
而一旁的古梅爾則剛拿到一項專利。他設計的小型裁切機台,可隨時調整鋼線間隔,一次壓切,就能裁出幾十個尺寸一致的手工皂,已獲得不少香氛工作室的青睞。
這兩位產業界的明日之星,其實都是已來台灣四年的印度生。今年2月,剛從「吳鳳科技大學」畢業,目前正在嘉義「遠東機械集團」履行為期三年的工作合約。
與他們同屬「遠東機械專班」,採取大學四年、工作三年的印度生,共約90位。
總統兩度親訪 力挺「新南向」
從2012年開始,位於嘉義縣民雄鄉的遠東機械集團展開一場大型產學實驗,從印度招募高中職畢業生,與吳鳳科技大學合作,為其量身設計「4+3」、一共七年的產學合作專案,等於是跨國打造專屬的產業人才。
而這個以印度生為班底的專案,精神符合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也讓蔡英文總統兩度親訪,考察推動成效。
「民雄應該是南台灣印度人密度最高的地方!」身為產學專班幕後推手的遠東機械集團總經理莊宇龍笑說,近六年來,這個純樸鄉下突然變得國際化,湧進近百位印度人,已成為特殊的民雄一景。
不過,推動這個專案,一開始是出自無奈。
美國出生、求學的莊宇龍,是遠東機械集團的第二代,12年前回台接手家業,同時兼任集團內子公司、全球第二大高爾夫球桿製造龍頭啓坤科技董事長。他發現台灣年輕人不喜歡機械業,加上遠東機械的幾大事業體都在民雄,位處偏遠,不受青睞。
缺工、缺才,成為迫切的生存問題。2008年,莊宇龍前往印度創立遠東的浦內廠,一個念想閃過他心頭。
「受過教育的印度學生,英語、邏輯能力都在水準之上!」莊宇龍觀察,印度生會講印度語、當地方言、英語,來台又學中文,「光是語言能力,就能搞定全球九成人口了!」
說自己其實就是「美國人」,英文比中文好的他,深刻體會語言文化的影響力,計畫乾脆「原裝進口」一批印度生來台養成,而且專門鎖定高中、職畢業生。
「這是一個文化養成工程,讓他們既是印度人,同時又是台灣人!」莊宇龍解釋,如果從大學畢業才開始培訓,有些觀念就會定型、難以融入另外一個文化。而語言是解鎖文化的第一把鑰匙,他要求印度生在大學畢業後,必須通過中文檢定B1級,否則就得離台。
青少年可塑性高 管理挑戰也不少
但是,推動產學專班初期非常不順,涉及台印雙方政府與外交部、勞動部等跨部會業務,甚至發生學生簽證下不來、無法如期開學的窘況。第一屆印度產學專班在2012年的寒假過後才開班,來不及前一年度9月開班,和台灣的學制不太一致。
而印度生未滿18歲,可塑性雖然高,但挑戰也比想像中大。
「舉凡青少年成長過程會有的問題,印度生當然都會有!」從頭參與印度生專案的吳鳳科技大學安全工程學院院長、機械工程系主任蔡宏榮,表示舉凡情感、打架等衝突都發生過,甚至處理過商店順手牽羊的狀況。
為了確保印度生來台能適應,蔡宏榮等學校代表飛到印度面試。到了台灣,印度生住在離遠東廠房只約10多分鐘車程的學校宿舍,擁有整個樓層的專屬空間,及生活輔導老師。
來到吳鳳校區內的印度生宿舍,一間房住四個學生,與一般台灣生沒不同,但書櫃上供奉的小型神龕與象頭神像,就洩露了學生的異國身分。課桌上,寫滿ㄅㄆㄇ符號與練習筆跡的中文課本,標記著印度生積極融入台灣的努力。
「本來住宿想要採取台印混合,但文化大不同!」蔡宏榮指出,因應印度生偏愛素食、咖哩的飲食習慣,吳鳳校方乾脆在餐廳隔出一個烹調區,讓他們自行煮食。
大學剛畢業、進入實習第一年的夏綠蒂與萬蓋敘,來台四年,從原本食不下嚥,到可以跟工廠師傅一起吃便當,「我現在也愛吃有碎肉的水餃喔!」
有著聰穎大眼的夏綠蒂,高中念機械工程背景,畢業後看到遠東機械在印度的廣告,決定來台七年。通常,印度生一週大約三天在吳鳳科大上課、兩天在工廠實習,週日則休假。
在大學四年期間,遠東機械每個月都會支付6000元零用金;正式工作後,第一年約月領3萬~3萬3000元,第二年則可上看3萬8000元,第三年則符合「外籍白領工作者」法規定義,4萬7000元起跳。
「台灣薪水比印度來得好,我在印度的同學很羨慕!」萬蓋敘笑說,印度大學畢業生起薪大約3萬盧比,約比台灣少了一半。實習滿三年後,還會不會留在台灣?萬蓋敘說還沒決定,但已經能以中文溝通的他確認,自己會比當初留在印度,就業更有競爭力。
SOP學手感 老師傅拆解工作流程
參與規劃專班、遠東機械集團子公司「發得科技」資深經理林哲緯表示,一位印度生光是大學四年培訓費用就超過70萬台幣。配合印度生,本來「台語掛」的工廠師傅也學會「烙英文」,而為了方便實習,還特別拆解並設立工作SOP(標準作業流程)。
莊宇龍舉例,像在工具機台上「鏟花」,以前老師傅是憑手感經驗,但學生無法揣摩奧妙,因此廠方就導入測量儀器,方便顯示明確的施力數值。為了銜接未來的工業4.0智慧製造,遠東機械也要求課程調整,大約1/4是機電相關課程。
「遠東產學模式很難學得來,因為企業本身規模要夠大、樂意給資源,還要願意等至少四年!」吳鳳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陳本明說,很多企業來參訪印度專班,但看一看都說「你有現成的(人才),再推薦給我!」
只是,遠東機械的「4+3」長線培訓,資源與心力花費無數,但萬一印度生屆時「約滿走人」,豈不付諸流水?
「如果在台灣待七年還不能說服他們,那就是自己的問題!」莊宇龍說,印度生只要有1/3願意留下來,就算成功。印度專班也並非每屆招生,是採「精英」政策,填補台灣事業體的人才缺口。相信近百位印度種子,將是遠東機械集團跨國布局的祕密武器。
圖/遠東機械集團總經理莊宇龍(中),六年前即招募印度高中職畢業生來台,全方位培養印度種子尖兵,可進攻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