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若要點名科技界最有影響力的人,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或是臉書(Facebook)創辦人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可能是你聽到的名字。
如今,有一位新競爭者虎視眈眈。他是孫正義,日本通訊龍頭軟體銀行(SoftBank)創辦人。
2016年,孫正義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儲薩勒曼(Muhammad bin Salman)結盟,薩勒曼提供450億美元給孫正義,吸引阿布達比主權基金、蘋果等投資者加入,加上軟銀擁有的280億美元,孫正義籌組規模達千億美元(約台幣3兆)的投資基金—願景基金(Vision Fund)。
這已遠超越全球創投在2016年募集的640億美元,也是史上最大私募股權基金的四倍。「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投資者。」一名創投界重量人士如此形容。
然而,強大不等於能成功。
《經濟學人》分析,願景基金募資與花錢的速度幾乎相同。截至今年5月,已支出300億美元、投資30家公司,直逼美國創投2017年總募資額330億美元。為科技業投資帶來持續性的影響。
首先,投入這麼多現金,有助於形塑未來產業。從機器人到物聯網,都是孫正義的投資標的,包括優步(Uber)、共享辦公空間公司WeWork,及印度電商公司Flipkart。其次,是對創投的衝擊。為了與願景基金競爭,傳統創投不得不大幅擴張規模。
第三,孫正義打算在軟銀創建「虛擬矽谷」,讓獨角獸互相聯繫、提供建議,或是購買彼此商品和服務。《經濟學人》指出,孫正義的一舉一動都動搖矽谷創投的舒適圈。
但要評斷願景基金的功過,仍得等上幾年,能確定的是,孫正義已為全球新創圈拋下震撼彈。5月中旬,孫正義證實,將推出願景基金2.0,規模也上看千億美元。他的野心還沒停止。
(圖/Flickr nobih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