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年來,這張嘴闖下的禍,終於讓我開始體認控制嘴巴的重要性。
我有在注意遣詞用字這件事。
俗話說禍從口出,至今我不知道因此招來了幾次災禍。
高中時,日本史的老師在發還考卷時大罵:「你們B班的平均分數太差了!」因為他的訓話實在沒完沒了,我就頂了回去:「考試又不是班級之間的競爭。」結果,右臉被老師用點名簿搧了耳光。
我嘴巴原本就很壞,應該說,我是個愛辯的傢伙。這一、兩年來,這張嘴闖下的禍終於讓我開始體認控制嘴巴的重要性,於公於私我都致力於用柔軟的詞彙取代強硬的話語。
「難吃」→「口味獨特」
「破爛」→「別具一格」
「這怎麼可能辦到」→「我會盡全力但可能很難」
「混帳王八蛋」→「實在有夠刺激的人」
諸如此類。升上社會人三年級的我,以自己的方式實踐著上述的語言轉換,不過,我發現自己並不擅此道。
除了遣詞用字,表達情感的方式也要選擇。
和別人比起來,我算是比較面無表情的。以前曾在經紀公司慶功宴上,被前輩大罵:「覺得那麼無趣就滾!」但其實當時我還覺得滿有趣的啊。
因為知道自己是這類型的人,後來遇到不能不表示有趣的狀況時,就會刻意揚起嘴角,藉此帶動情緒。要做也不是做不到,只是,很遜,馬上就會被識破。
話雖如此,我還是在失敗中不斷嘗試,努力提高技巧。對於我這種因為心底情緒起伏而破壞社會生活所需氣氛的人,這是必須做的努力。
就這樣小心翼翼地生活下來,但最近我開始搞不清楚自己了。
我現在開心嗎?真的覺得這部電影有趣嗎?真的贊成眼前的人的意見嗎?還是其實反對?精神都花在應付別人的反應上,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反而無所謂了。在這樣的狀況下,我漸漸認不清真正的自己了。
一年前,我開始去格鬥健身房上課。
最近訓練師也會對我出拳了,雖然有配合我的程度拿捏力道,但應付起來還是很吃力。
上次訓練師對我出拳時,左手一拳毫不留情地擊在我的右側腹部。
(唔唔!)
我痛得倒下去。
(好痛!好苦!)
「好喔,若林同學!你太不耐打了吧!」
(這是揍別人肚子的人該有的態度嗎!)
「夠囉,你要躺到什麼時候,快站起來!」
(我加入健身房運動的目的只是為了預防感冒!這跟當初講好的不一樣吧!)
(還很痛苦!確實很痛苦!還有,確實很火大!)
正想站起來,彎起膝蓋半跪在地時,我忽然驚覺到一件事。
(雖然我討厭皮肉痛,但這種「確實」的感覺挺不賴的!)
(好久不見啊,真誠的「我」!)
不過,我還是討厭這麼痛苦。要是可以的話,希望能確實感受到的是開心,有趣,愛或感動之類的東西。在「不確實」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太多「確實」的事物是到死之前想體驗看看的。
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我,前陣子又多了一樣覺得有趣的事。
那就是「疊疊樂」。
那個啊,不管玩幾次都「確實」好玩。不妨一試。
本文節錄自:《 社會人,原來如此?!》一書,若林正恭 著,時報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