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九十年左右,美國股票市場幾乎每年上漲一○%,那個數字包括高市場評價(譯注:如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等)時期與低市場評價時期,還有通貨膨脹上升與下降期,這段期間,短期利率曾高達一五%,低達○%。這段期間也包含很多次的市場狂熱及恐慌期,包括大蕭條、幾乎每隔五年一次的經濟衰退、二次世界大戰、科技泡沫,以及幾乎一百次一○%的回檔整理期。
以極長的投資時程來看,能不能精準掌握投資時機似乎不是特別重要的問題。傳奇共同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為富達投資公司(Fidelity Investments)做過一項研究,他檢視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九五年那三十年間的狀況,結果發現,如果每年在市場的低點(精準來說,他是指出現年度最低價那一天)投資,每年的報酬率應該可達到一一.七%。而如果你屬於少了點運氣的那種人, 也就是林區所謂的「 傑基. 葛里森(Jackie Gleason)們」(譯注:林區曾在一段訪問中提到傑基.葛里森型投資人。為了說明挑選市場時機沒有意義可言,他舉了他所做的一份研究為例。假定不同投資人在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九五年間,每年投資一千美元。其中有些投資人運氣特別好,每年都正好選在年度最低點投入資金,而傑基.葛里森型投資人的運氣特別差,每年都正好選在年度最高點那天把錢投入市場。但經過三十年後,這兩種投資人的年度複合報酬率卻相差無幾),每年都正好選在出現當年度最高價的那天投入資金,你的報酬率也有一○.六%。然而,如果你把事情更單純化,選擇在每年元旦把錢投入市場,不要試圖去猜測高、低點何時出現,你每年的報酬率將是一一.○%。每年一貫挑上最有利與最不利那一天的機率其實很低,但定期投入資金到市場上,卻是每個投資人都做得到的事。與其投入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妄想釐清什麼時機才是最好的介入點,不如直接採用簡單的定時定額計畫,並把投資時程大幅延長,壓力比較輕,計畫也比較容易落實。
另外還有一份研究檢視了二百三十七份以掌握市場時機為目標的市場快訊─這些市場快訊向它們的收費顧客發送買進與賣出訊號。研究結果發現,上述企圖掌握市場買賣時機的建議其正確率不到二五%。
當然,市場買賣時機不是全然無法掌握,過去還是有一些投資人真的擁有精準掌握市場時機的能力,不過只有少數人達到這樣的境界,原因很簡單,因為就心理層面來說,這麼做是很殘忍的─要在「百分之百投入市場」和「百分之百退出市場」這個二元選項中擇一而行,可能經常必須忍受極大的情緒折磨,最終搞得筋疲力盡。
原因是,如果你想精準掌握市場時機,就必須做對兩個決策─賣在相對高點的決策,以及買在相對低點的決策。即使你正確掌握其中一半時機(也就是賣在相對高點),也極端難以在股票大跌後說服自己勇敢進場,所以買在相對低點很困難。當市場陷入修正或崩盤時,坐擁現金的感覺才是最好的。在這種時刻,你一定難以說服自己再次出擊,將資金投入市場,而是寧可選擇按兵不動。除非你願意無時無刻(無論時機好或壞)都遵守一個能主動發出買進與賣出訊號且以既定規則為基礎的系統化流程,否則你一定很難逼迫自己改變立場(因為此時若單憑基本面或直覺,你一定百般不願意改變立場)。
當然,任何長期策略都難免讓人陷入天人交戰,所以訣竅在於,找出一個能讓你安穩入睡且有較高機率能達成你長期財務理想的策略。
本文節錄自:《投資前最重要的事》一書,班‧卡爾森(Ben Carlson)著,陳儀譯,商周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