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12.4
司馬牛問怎樣才是君子。夫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算是君子嗎?」夫子說:「自己反省一下,沒有可以慚愧後悔的事,那麼還有什麼可以憂愁恐懼的呢?」君子和仁是兩個理想化的概念,在孔子的思想中有重要的意義。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一百零七次,仁出現一百零九次。
仁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仁有不同的層次,最低的層次是指愛人或關心別人。孔子說:「仁者愛人。」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的最高層次是指人的善良之性充分實現。這需要具備各種美德,甚至聰明、才智、智慧和勇敢。因此仁在儒家思想中被稱為「心之全德」。仁的最高境界只能嚮往,不可能完全做到。
君子是指追求仁德之人。君子不斷修身,增益自己的品德和才能,以期成就完美的人格。清末明初的大學問家辜鴻銘在他翻譯的《論語》中,視情況不同將君子譯為「好人」、「聰明人」或「聰明的好人」,不過孔子重視品德勝於重視才智。
簡單的說,君子就是品德高尚之人,品德高尚之人不會違背良心做出背離倫理的事。一個不做壞事的君子沒有遺憾,因此也沒有憂愁和恐懼。如今流行的文化重知識輕品德,憂愁和恐懼不增加也難。
本文節錄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選譯今釋》一書,孫震著,天下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