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醫學院教授看門診,或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如果已經當上中研院院士,還繼續看門診,那就有點「駭人聽聞」了。
中研院第三個女院士、六十四歲的彭汪嘉康,從兩年半前回國開始,就每星期分別在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門診,每次門診病人都超過二十人。
專精癌症遺傳學,在回國看診之前,彭汪嘉康是美國國家衛生院癌症中心的資深內科主治大夫。刺激她回國服務的,除了因為被選為學術最高殊榮的院士之外,還因為台灣那些「可憐的病人」。
經常笑臉迎人的彭汪嘉康回憶,過去台灣一些「有辦法」的病人,可以坐飛機,專程到美國去給她醫病,其他「沒辦法」的病人就沒有機會獲得較好的醫療照顧。當時她就覺得,台灣病人應該不用跑到國外,就能接受世界級的治療。況且在美國肝癌、鼻咽癌的病例不多,這些台灣較常發生的癌症,本該在國內研究治療。
八年前,她就經常往返太平洋兩岸,延請美國醫學專家,到台灣參與訓練癌症專科醫師的工作。八年內共訓練出三十五個癌症內外科醫生;她並且整合台大、長庚、榮總等九間大型醫學中心,組織「台灣癌症治療團」(TCOG),專門對付癌症。
若不是十二年前被選為生物組院士,彭汪嘉康或許不會暫別先生與四個小孩,隻身回台灣。她認為,當選院士除了是專業能力被肯定,對社會更有責任。決定回國前,朋友警告她,台灣不好,不要回來;美國的工作也一直為她保留,直到今年才把她的名字拿掉。
銷解醫界惡質文化
受李遠哲回國領導中研院的鼓舞,彭汪嘉康終於辭去美國做了三十幾年的工作,回到榮總主持癌症中心,希望建立本土癌症治療,並將研究重點放在台灣高發性的肝癌、胃癌、鼻咽癌上。此外,在這個年經費八千多萬台幣、共有九個醫生、二十名護士的中心,她平均每年從榮總、台大訓練出四個內外科癌症醫生,今年也開辦婦產科專科訓練。
至今她仍不習慣台灣凡事都要寫申請、到處拜訪才能做事的風氣;比如說,她想做基因治療,衛生署業已核准,但是卻要她自己訂定制度規則,「過程很讓人挫折,為什麼這麼麻煩?」祖父為中醫、父親為蘇州絲綢商的彭汪嘉康溫和地說。雖然如此,她並不懊悔,覺得在台灣很有發揮的機會。
原本各醫院濃得化不開的門戶之見,在彭汪嘉康的引導下,也漸漸出現轉圜。八年前她開始訓練醫生,就刻意把台大、榮總、三總的醫師放在一起;如今她在醫界兩大龍頭台大、榮總都擁有合作病房,統合兩邊的癌症醫療資源。她同時還在陽明、台大醫學院兼課,指導研究生。
「如果不是彭汪嘉康,台大、榮總根本不可能合作。」曾在台大醫院受訓的姚乃舜醫師坦言,台灣醫界鉤心鬥角、相互傾軋,這些惡質在她統領下,都慢慢銷解。
三十七年前畢業於台大醫學系的彭汪嘉康肯定,看病是她最高興的時候。她堅持,即使埋頭做研究也一定要看病人,她自己也從沒有一天不看病人。她有個弟弟四歲時因為肺炎過世,當時她就想,如果做醫生,一定要給病人最後的希望。
個性雖隨和謙讓,但彭汪嘉康想把癌症研究打進國際醫學舞台的企圖心,卻其堅無比。她率領手下醫生,努力研究台灣特有的癌症,「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會打電話來問我們,要怎麼醫這些病。」彭汪嘉康志氣昂揚地說,目前有些美國醫生碰上肝癌、鼻咽癌、胃癌病例時,的確會打電話間她要怎麼治療。
在培養年輕人才外,彭汪嘉康也希望協助做出本土新藥,不再靠國外進口。她和藥廠合作,在實驗室測試新藥的效用。未來在國家衛生研究院之下,彭汪嘉康將成立國家級癌症中心,致力對抗台灣死亡率最高的殺手。
一隻手帶領尖端研究,另一隻手懸壺濟世,在彭汪嘉康身上看到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是中研院頂尖人才中,具體而微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