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完全沒學過音樂,也仍會是專業的聽眾。每當你聽到一首樂曲,就會下意識地分析每一件事,像是曲子是哪種類型、節奏為何,是什麼調子—即使你對調子不熟悉。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我們一般認為大調等於快樂,小調等於悲傷,但是,有任何客觀理由,可以解釋為什麼小調等於悲傷嗎?受過古典音樂訓練,同時身為物理學者的約翰.包威爾在《好音樂的科學II》中解釋了「文化」,也是讓我們對小調有悲傷印象的其中一個因素。
什麼是音樂的調子?
那麼,調子到底是什麼?還有,要是我們連調子都不懂的話,又怎能辨認它們呢?在西方音樂系統中共有十二音可用,但我們多半一次只用其中七個音(雖然作曲者在一首曲子中,可能會從某一組七個音變換到另一組)。在所有西方樂曲中,每次選用的那一組七個音,便稱為「調」(key )。
在播放樂曲時,你會對用了哪七個音有清楚的概念,因而當有人用了不對的音彈奏時,你就會覺得聽起來不太對勁,音的位置不對—也就是走音了。當你下意識地拼湊出這七個音的同時,也能辨識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而這一個就是主音。 C 大調的主音是 C ,同組的還有 D 、 E 、 F 、 G 、 A 和 B ;而 D 大調的主音則是 D ,整組音則是 D 、 E 、升 F 、 G 、 A 、 B 和升 C 。別擔心,你不需要記得這些音的順序,我之所以在這裡把它們列出來,只是為了說明各組音,也就是每個調,都有固定的識別元素。
西方音樂採用兩種調,小調與大調,而我們潛意識裡的音樂分析機制,則不難分辨自己正在聽的是哪一種。我們習慣將小調與悲傷、大調與快樂聯想在一起,但,為什麼會這樣?
文化如何影響了我們對大調小調的看法
其中一個原因跟文化有關。在北歐和美國,多數悲傷的歌詞是以小調演唱的,如著名的爵士歌曲〈Cry Me a River〉即是;而快樂的歌詞則傾向以大調來表現,如披頭四的〈Here Comes the Sun〉。因而生長在這些社會的人,就會對這樣的連結產生預期心理。
但對音樂來說,還是老話一句,即便對於身在這些社會中的人們來說,這樣的連結也並非鐵律。大家還是可以用小調譜寫快樂的歌,如英國作曲家珀瑟爾(Purcell)以D小調所譜寫的輪旋曲 〈Round O〉;並以大調創作悲傷的樂曲,如加拿大詩人兼創作歌手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的〈哈利路亞〉(Hallelujah)等。我們在前面提到了,某些社會(如西班牙、巴爾幹半島諸國以及印度等)是以小調來譜寫歡樂以及悲傷的樂曲。那麼,是否有任何客觀理由,可以解釋為何小調聽起來就應該是悲傷的?
有兩個技術性理由可以解釋為何人們認為小調比起大調,更適合用來表達悲傷或渴望等複雜的情緒,但我們不應把這些理由當成鐵律,而比較像是溫和的建議。小調能將較悲傷的情緒表現得這麼出色的第一個理由,是它們本身就比大調來得複雜。
為讓各位瞭解這一點,我們先很快地看一下將豎琴弦調成大調的方式。豎琴弦乃是以特定頻率來回振動的方式產生樂音。舉例來說,一根琴弦可能每秒會從左盪到右再擺盪回來達一百一十次,使得我們耳膜附近的氣壓,每秒也跟著升高降低一百一十次。這種擾動壓力會讓我們的耳膜,以同樣的速率前後鼓動,如此我們便能聽見該頻率的音。(此處說的便是 A2 這個音的頻率,亦即由吉他 A 弦所彈奏出來的音。)要是我們讓豎琴的另一根弦,也發出跟第一根弦的頻率,有著簡單倍數關係的振動的話,聲音聽起來就會很和諧。例如,每秒振動一百六十五次的音就可以跟頻率一百一十的音搭配得很好,因為一百六十五是一百一十的一點五倍。
一組大調音階會從某個頻率的音開始,然後分別加上頻率是第一個音的 1¼、1⅓、1½、1和 1⅞倍的音。而由這些簡單的分數關係,所組成的穩固且緊密的「團隊」,我們就稱之為大調。
且讓我們用運動來類比一下。小調基本上就是從一組大調團隊中,將三名隊員替換成另外不太融入的三隻菜鳥。例如,其中「 1⅔ 」的那個音,就會換成比較不熟悉的分數「1」。
為了增加複雜度,小調樂曲偶爾就會將一些原本的大調隊員,換成比較弱的新成員。由於新團隊的所有成員間彼此不太協調,因而比起較為自信的大調,也更能傳達複雜或抑鬱的音樂情境。
音樂心理學家大衛.赫倫(David Huron)以及馬修.戴維斯(Matthew Davies )則發現了另一個將小調與抑鬱情緒連結在一起的可能原因。在他們針對大調與小調樂曲的廣泛研究結果中顯示,小調旋律中各音間的起伏,平均要比大調來得小。
當我們開心的時候,說話的音調起伏就會比較大,像這類句子「嗨!很高興你來了,你好嗎?」中,「嗨」和「很高興」兩者之間聲音由高到低的落差可能會相當大,接著在說到「你好嗎?」時又會跳回到高亢的音調。當我們不開心的時候,我們的音高起伏則較小。比方說,「我聽說你母親的事了,你還好吧?」這句話各音高間只有很小的落差。即使我們根本聽不懂某個人的語言,也能從這個人語調高低間的落差大小,來判斷對方的心情。因此,小調樂曲中較低的音高起伏,就成了我們將它視為悲傷情境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