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許多家庭在掃墓時都會焚燒紙錢祭祖,希望祖先在天之靈能過得更好。看著焚燒過的紙灰隨煙霧冉冉上升,紙錢和心意好像真的能經過昇華,慎重地傳到祖先手裡。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燒金紙可能造成空氣汙染,影響人體健康,在漸漸不燒金紙的現代,仍有一小群人努力想保存金銀紙文化,甚至成為一條很酷的旅遊路線。由旅遊新創團隊「大島台灣」所規劃的「手抄祈福—金銀紙」行程,讓遊客可以從造紙到拓印圖案,用一天的時間跟著專家一起邊學邊做金銀紙。
體驗古法製紙 復刻失傳手藝
第一站,旅人抵達新竹縣芎林鄉的紙寮窩造紙工坊,在這裡體驗造紙工藝、品嚐客家料理。大島台灣專案經理陳昌偉提到,紙寮窩在過去曾是北台灣最大的造紙產地,做出來的粗紙多會拿去做金銀紙。隨著機械化大量生產,加上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禁止燒紙錢祭祖,手工的竹紙產業漸漸沒落,在民國50年銷聲匿跡。直到近年,有感於造紙文化失傳可惜,有志青年在地方政府的協助下才得以讓紙寮窩重生。
遊客在這裡可以體驗用紙篩造紙,雙手拿著紙篩兩側,以45度角置入水中,將紙漿均勻撈起,經過壓平吸水與烘乾,便完成一張淡黃色的粗紙。看著竹子的纖維在水中漂浮,從紙漿變成一張紙,令人驚豔,也讓小朋友愛不釋手。
緊接著,遊客要帶著親手製作的竹紙前往下一站:位於苗栗縣竹南鎮的「福祿壽工房」,使用金銀紙的專屬雕版在紙上拓印。
福祿壽工房擁有全台最多的金紙收藏,光是印在金紙上的圖樣就有2162種。其中最貴的一塊雕版就要300萬元,收藏多到有人來接洽想開博物館。
工房負責人,二代繼承人張楊提到,遊客來這裡可以用竹紙在雕版上拓印,其中一塊雕版上的福祿壽三仙是微笑表情,十分難得。
除了講解雕版上的圖樣,張楊也會生動解說紙錢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例如印有「花公花婆」圖樣的金銀紙可以幫助求子,如果始終沒辦法得子,至少在燒紙時能讓婆婆看見媳婦的努力,促進家庭和諧。
「台灣還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大島台灣負責人陳妙楨提到,團隊在探索新景點時,看見當地人的熱情與豐沛的文化,往往既感動又驚豔。
大島台灣團隊設計的行程都有明確的主題,會邀請當地達人擔任「島引人」,帶領旅人探索台灣意象。例如走訪阿里山,景點看似是「老梗」,其實是讓鄒族的女巫介紹部落的宗教與藝術文化。
台灣柚子、包種茶、古道,更多台灣意象,都值得我們用新的眼光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