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製作內容
在開始談內容之前,先了解到內容的來源。粉絲專頁要經營好,不完全是靠自產內容,有時候透過其他使用者產生的內容,一樣可以將訴求傳遞到粉絲心中。在此,得先理解內容來源有二,分別是:
a. 自有產出
通常對大多數的粉絲專頁經營者來講,產出自有內容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不管是撰寫文案、拍攝照片、錄製影片等,都會成為工作的一大負擔。而這不過還是在製作產出的階段,其真正困難高門檻之處又在於一開始要找什麼樣的梗、題材、創意來產出內容,這工作困擾著不少粉絲專頁經營者。為了要製作內容,我平常就會做以下幾件事情:
—大量閱讀
想要順利製作出讀者或粉絲想看的內容,平常就要大量閱讀文章。透過閱讀各類的文章,去找出別人寫文的組織、架構、邏輯,並且將一篇文章所想要表達的訴求、觀點、重點全條列出來,做為自己改善寫文的依據。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看得懂的文章,平常就得透過各式不同的文章來訓練自己的觀點,同時實際動手下去練習撰寫,長時間練習之下,才有可能逐漸寫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特色。
—儲藏創意
有時候創意就是擠不出來,尤其在越關鍵的時候越難找,因此平常看到好的創意、好的點子,習慣性的就要記錄下來。我自己的習慣是會隨手帶著筆記本,現在則是透過智慧型手機,將看到的拍下來,並且佐以語音說明,將我看到的創意儲藏下來,把這些創意累積成為自己的知識庫。若日後沒有什麼想法時,可以拿出來參考,如此能讓苦無靈感或想法的人,一時有了一些參考發想指南。
—收集點子
不要刻意去想。在生活中有時想到一些點子順手就記錄下來,不論看到什麼樣的題材,即便是生活中的小事件觸發了何種靈感,只要可以持之以恆不斷地去累積生活周遭觀察到的點子,再結合原本自己粉絲專頁想要發展的主題,依此方式去找尋生活、工作中的線索,將這些線索串連起來,原先看來微不足道的小點子,可能也會變為撰寫內容的重點。
—彙整標語
好的「標語」(Slogan)能夠大量激發人們的想像與認同感。而這些標語的設計過程並不容易,一如過去我在專案公司從事行銷企畫工作時,最困難的就是將一些抽象想法,佐以創意元素最後變成一段字、一句話,然後又要在這短短的幾個字裡面,將我們想要傳達的精神象徵、價值主張、利益關係、相對效益等全給融合在其中。要做得好可是曠日費時,因此平常看到好的標語就寫下來,對於日後培養寫文的能力上必然會有相當程度之幫助。
—整理圖片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將圖片後製軟體(ex. Photoshop)用的很好,又或者不能夠隨手就拍出一張令人驚艷的照片,但社交媒體上傳播最為廣泛的還是以圖片居多,特別是一些精心設計過,主題內容傳遞的意涵鮮明之圖片為重。沒有製作有梗、有料圖片的能力,相對也可以先培養發掘出觀察每張圖片所帶來的意涵、主題的技能,慢慢的再將這些觀察到的經驗放在日後圖片製作上,必定能對內容發展有其顯著幫忙。
—收納影片
網友喜歡花時間停留在線上觀看影片,而通常能夠引起人們大量散播、擴散的影片其長度通常不會超過十分鐘。這些影片有的不一定是專業製作公司所做,有的可能是網友隨性拍攝下來的紀錄、有的則是一些所謂網路素人的音樂或影片創作。多看、多聽、多收納這些影片,即便當下不一定能夠用得上,但要是日後在內容發展上有可以契合的主題時,仿照該影片製作屬於自己的內容,效果一定不會亞於純粹的文字或圖片。
—歸納報告
充滿數字類型的資訊往往可以一下子就引起人們的注意。人們喜歡跟自己生活周遭有關的數字或統計報告,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新聞媒體總會定期發布一些與數字有關的新聞。而這類型的報告先不論其背後統計目的與意義,能夠妥善將這些資訊收集起來,重新組合成一份由自己觀點歸納出來的報告,那一樣會是一份精采又吸引人的內容。要經營好粉絲專頁,平常對於各類統計報告就要有收集、儲存的習慣,不一定能夠立刻用到,但只要隨著議題發展,在適當時機肯定能帶來相當大的幫助。
—訂閱網站
想要隨時擁有豐富靈感、充足想法、專業知識、產業情報來製作內容,那平常就要培養訂閱各大網站RSS或是電子報的習慣。我自己是只要跟工作有關、客戶產業相關的網站,一定會將其加入最愛,並且去收集跟整理這些網站的資訊,閱讀這些資訊,觀察外界其他人的觀點,將這些觀點一點一滴的吸收,慢慢再轉化為自己的想法。接著把這些一個字一個字的表達出來,這對於專業、深度內容的產出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自有內容的製作、產出都需要花上許多心力與心思,但選擇自我產出的好處是可以堅持與穩定內容的品質,將資訊傳遞到粉絲眼前時,那些內容附帶的價值與精神,同樣也會看在粉絲的眼裡;只要用心經營,妥善的依照粉絲喜好提供他們在乎、在意的內容,粉絲專頁的組成品質必然會越來越好。
b. 使用者產出
User Generated Content,由使用者產生的內容,意指不是自己產出的內容,由其他人產出的內容,一般簡稱為UGC。因為現在製作內容的人很多,再加上個人媒體當道,很多人產出來的內容其品質很好,有料又紮實,甚至在某些觀點上相當類似。因此,在粉絲專頁的內容經營上,並非全部的內容都要自己來產出,適當的透過其他媒體之內容,借力使力同樣可以牢牢的經由內容穩住與粉絲之間的關係。
—要經過對方授權
沒有人喜歡自己的內容在未經對方同意下被擅自取用,如果期望粉絲專頁的內容可以持續讓粉絲們喜愛上,那在內容來源的選擇上,就得要妥善地建立這道關係,而不是未經對方授權就隨意使用他人的內容來經營,不能將風險押在已知、既知的問題上,能得到其他內容作者的授權,日後合作空間會更大,甚至寫專欄、做專稿都不是問題;可如果在授權一事上出了問題,辛辛苦苦經營的粉絲專頁可能會毀於一旦。
—不隨意轉貼內容
現在許多粉絲專頁上都充滿著有趣、好玩、生動的內容,這些內容作者看似不詳,不一定知道是誰做的,同樣無法明確來源是為何處。通常我的建議是收集別人好的,將那些優點吸收起來,內化變成自己知識、經驗、觀點的一部分,再把這些咀嚼過後的資訊,輸出製作成為專屬於自己個性、風格、特色的內容,那絕對會好過於純粹只是「轉載」、「未經同意」、「擅自取用」要來得好很多,粉絲專頁也不會因為內容所產生的爭議而遭遇任何潛在風險或危機。
—翻譯要獲得同意
內容都是有價值的,每一則內容即便不清楚價值為何,都是別人辛苦產出的結果。有的人以為翻譯他人的內容後,不需要經過對方同意就可以將其內容轉化為自有、自用的,進而發布在粉絲專頁或部落格裡。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就像是為什麼雜誌代理商需要向國外購買內容,而不是直接在未經許可的狀況下,將國外的內容翻譯成中文版後就自行販售。這徹徹底底侵犯了著作權,經營內容要向其他人取得內容,請務必先獲得對方的書面同意,至少,這對於經營粉絲專頁的粉絲來講,是一種在乎、保障權益的措施。
—可加註個人觀點
經過同意後,使用他人的內容可以加註一些個人觀點,能夠增添這則內容的豐富度。一般來講「快速導讀」是個好方法,再不然就是運用文字來引導粉絲看這則圖片時可以更快進入狀況。當然還有刻意一點的做法,是在觀點上取用一些比較充滿想像空間的文字,令粉絲在看這則內容時,多些想法,激盪出一些互動的火花,找出彼此之間對於一段內容認知的落差,從中再去試著用不同的內容,來填補那些內容溝通上的斷層,進而去豐富粉絲專頁的內涵及厚度。
—避免曲解其原意
加上個人觀點或是重製過後的內容,盡量不要曲解原意,一方面這對於原作者來說並不尊重,再者是現在的網友很精明,有時候看到一些內容就會直覺丟到Google去搜尋看看有沒有類似的,只要讓一些有心人士找到從中作梗的機會,這一定會引起相關言論的撻伐。因此,運用他人產出的內容時,最好保持原汁原味,不要自己消化過後,轉個角度換個方向就重新再產生一次,最後將別人原先想表達的內容曲解了,反而對粉絲來說並非是好事。
—未經求證請少用
有些內容產出的作者為了贏得外界目光,在撰文或是數據報告上,總是會加上自己的特殊觀點加油添醋,這些內容可能不一定具有專業性,反而內容漏洞百出。要避免使用那些充滿爭議或是假造捏做出來的內容。如果作者設計內容之目的本身只是為了搞笑娛樂,事前搞清楚目的,如果只是為了博君一笑,可是有些內容不完全是真實,粉絲專頁經營者必須妥善謹慎的為粉絲把關。不要忽略了提供真實、正當資訊給粉絲的重要性,將內容經營好不單單只是傳遞資訊出去,讓正確的資訊呈現在粉絲眼前一樣相當重要。
「引起共鳴的貼文才有被分享或注意的價值。」
理解內容來源的兩大方向後,接著則是粉絲專頁裡的內容組成應該要符合哪些條件比較能夠引起粉絲「分享」、「按讚」或是「留言」。請記得,每一位粉絲都是真實的人、真實的使用者,在乎他們所計較之事,也能確保粉絲專頁的發展走向始終如粉絲期待的繼續成長與前進。
—驚喜新奇
「Wow」在廣告文案的設計世界裡,是一個指標,同樣的在服務設計領域裡,這也是一個指標。這代表的是使用者或目標對象看到時的第一個反應,第一反應決定了後續人們對於這粉絲專頁的第一印象。所以,內容設計時,我們一定會將焦點特別放在「如何製造哇、哇、哇」的氛圍,將這氛圍平均散播在粉絲專頁的所有內容裡,有著這些持續帶給粉絲的驚喜感,相對粉絲也會比較容易產生共鳴,採取行動參與,進而將內容分享出去。
—娛樂好笑
人們總是喜歡過得輕鬆一些、娛樂一點,而不是成天面對著嚴肅的資訊,通常娛樂好笑的內容也比較容易引起粉絲的反應,包含了點讚或是分享。因為搞笑的內容可以最直接觸及粉絲的感受神經,令他們很直覺的就可以產生反應,將這些反應試著複製到自己身邊的朋友之中,因此懂得運用一些娛樂好笑的內容,不僅可以擴大內容被分享的機會,同時間還能接觸到一些潛在族群;尤其是那些尚未將入粉絲專頁的其他人們。但切記,適當的搞笑是幽默,但若將搞笑內容與自己的品牌結合在一起時,那就顯得有點愚蠢。
—貼近生活
人們對於一些與生活距離太遙遠的資訊難以產生共鳴,尤其是那些很不容易理解的非自身相關領域之專業。適當將精心設計的內容與粉絲平常生活相關聯的題材結合在一起,貼近、靠近粉絲們的身邊,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說著他們關心的生活瑣事。把那些看似理所當然,平常在生活中覺得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內容,重製設計過,必定能夠重新贏得粉絲們關注的認同與喜好。
—知識教育
偶而發布一些可以跟議題或時事潮流結合的知識內容一樣能引起粉絲的共鳴。比方說電影「吸血鬼獵人林肯」上映時,很多網友們因為不知道這一位美國總統的背景,於是有人分享了「維基百科」上面提到關於過去「林肯」總統的事蹟,不僅可以讓網友增長知識,同時間也讓這部電影的擴散特點又多了一個可能性。再一個例子,比方說電影「天使與魔鬼」上映時,很多人不清楚一開始的實驗室裡的機器是什麼,後來有人分享了那是「強子對撞機」,並且用了一些科學期刊的內容來佐證這件事情,電影裡虛幻的場景突然有了真實事件的支撐,內容變得更有可看性。粉絲們產生的認同度越高,內容就越容易被擴散出去。
—深度專業
一直以來,網路上能讓人們大量傳閱分享的內容通常都是具有相當程度又用心的專業好文。可能,有的人會說太專業的內容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又怎麼會有人願意在粉絲專頁內去分享呢?引起粉絲分享的動機,其最重要的是呈現手法,一些看起來生澀不容易理解的內容,透過簡單、清楚、可愛的圖解來做輔助,令原本看起來就很生硬的資訊可以變得軟性、柔性一些,這種降低了人們在閱讀時的抗拒感,再佐以一些有趣、生活化的比喻手法,相對就比較能夠讓粉絲們採取行動分享。
本文節錄自:《集客變現時代》一書,織田紀香(陳禾穎)著,方舟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