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東門城外約5 公里一處寸草不生的荒地上,遠望只見覆滿黃色沙土,靠近一看,能聞到淡淡瓦斯味,地表上還竄燒著一撮撮火苗,隨著風勢飄揚飛舞,像是一朵朵橘黃色的雲朵。夜裡風起,小小火苗在黑色天幕襯托與狂風舞弄下顯得格外冶豔張狂,旁觀者的情緒也跟著熱火朝天,嗨到不行。這就是恆春著名的奇景「出火」。
《恆春縣志》記載:「出火山在城東五里,三台山之左⋯⋯火移徙無定處,然相去不遠耳。冬春有、夏秋無,砂土皆青黯色⋯⋯」這塊區域地底富含天然氣,而氣體由地底泥岩裂縫冒出,點火後便熊熊燃燒、終年不熄,猶如噴火。此地地質為墾丁層(泥岩層),泥岩的裂隙很多,天然氣的特性是哪裡有縫就往哪裡冒,因此火苗會像長了腳似的到處跑,十分有趣。夏秋雨季時,裂隙常受雨水阻塞,出火不易,冬春乾季出火現象較壯觀;有時大雨滲入地下逕流,加速天然氣的釋出,燃燒反而變烈,則是另一番水火相容的奇特景象。
出火於1996 年劃入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劃為特別景觀區,成為墾丁熱點之一,卻有不少遊客冒險跨入圍籬,聚在火苗堆前拍照、烘烤食物甚至施放煙火,實在危險,墾丁國家警察隊雖會不定期巡邏勸阻,亂象卻不見改善。屏東縣政府認為,出火管理問題亟待解決,地下天然氣冒出景象並非獨有景觀,關子嶺與燕巢泥火山等地也都是,因此出火是否仍列為國家公園管轄,需要重新審視。在第四次通盤檢討後,這片火焰之地將劃出墾丁國家公園範圍,交回屏東縣政府管理。
「出火回娘家」之後,縣府將優先處理遊客擅闖與景觀破壞的問題,舒緩墾丁過多的人潮,在自然保育與觀光開發中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