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菸草在屏北平原地區是大宗產業,從種植、初級加工(菸樓)、再製(菸葉廠)到包裝(捲菸廠),產業全線脈絡完整,奠下屏東以農立縣的重要基礎。屏東菸葉廠1936 年興建,全廠佔地4.2 公頃,共有24 棟鋼筋混凝土的廠房和倉庫,規模比台北松山菸廠還要大。
菸盡,人不散
2002 年,受開放洋菸進口、加入WTO 影響,菸葉產量需求不再,屏東菸葉廠宣告關廠,菸葉,從屏東農村告別,然而曾為台灣、為屏東掙出財富和農業文化的屏東菸葉廠至今保存大量機具,有如菸葉機具博物館,為全國僅見,依附菸葉產業與空間長年以來形成的生活模式與在地智慧,該如何保存延續?
2010 年,廠內的菸葉除骨加工區、菸葉複薰加工區、鍋爐室、中山堂等4 處登錄為歷史建築,屏東縣政府並展開鍋爐室、中山堂的修復工程,2017 年擴大全區登錄為歷史建築,以完整產業文化遺產的意義。除了經濟產值,屏菸還可以創造什麼價值?這座經歷日治至7、80 年代台灣製菸工業歷程的活見證,在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學術單位與民間機構的合作下,正要開展一個屬於屏東在地、本土文化轉型與發展的新時代。
本文未完
歡迎登入閱讀
歡迎登入閱讀
雜誌訂戶登入可無限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