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沙俄帝國與高加索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03-21

瀏覽數 11,300+

沙俄帝國與高加索
 

高加索的歷史與地理

進入近代的俄羅斯,以一個殖民地帝國之姿,持續擴張著它的領土。俄羅斯帝國的內政問題,強烈牽涉著非俄羅斯民族的居住地區。本章將帶領讀者瀏覽俄羅斯在十九世紀中具體的領土擴大活動,以及帝國「俄化政策」所產生的問題。當時,高加索與中亞已經是俄羅斯帝國的新殖民地,而俄羅斯在西伯利亞的殖民活動至當時也已有很長一段歷史。十九世紀時,居住在西伯利亞的俄羅斯人已有壓倒性的數量。而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又互相有許多共通點,對此本章亦會做一次整理。

俄羅斯最南方的高加索地區,可從中部一條全長一千五百公里、自西北往東南走勢的大高加索山脈(Greater Caucasus)大致再分為北高加索與南高加索(外高加索)地區,山脈最高峰為厄爾布魯士山(Elbrus,海拔五千六百四十二公尺),附近有高山與冰河,瀰漫著一股粗獷的自然氣息。高加索地區的東、西邊分別為裏海與黑海,南方則隔著阿拉斯河(Aras)與伊朗、土耳其的國境相接;北方則不必多說,就是俄羅斯帝國。

今日的北高加索屬「俄羅斯聯邦」管轄,地區內含七個「共和國」,並非獨立國家。區域內人口與面積最大的為達吉斯坦共和國與車臣共和國,至於車臣共和國,許多人也知道他們直至今日仍持續著激烈的獨立鬥爭。北高加索的山岳寒冷而山麓暖和,平原屬黑土地帶,故農業、畜牧業相當繁盛。包含首都,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是由十九世紀中葉前的俄羅斯要塞發展而來。

南高加索(外高加索)在今日是由三個獨立國家所組成的地區,領土最大的國家是與裏海西岸相接的亞塞拜然,它的領土隔著阿拉斯河與伊朗的國境之北相接。它的首都巴庫在十二世紀時,曾一時是該地王國的首都,直到在一八○六年時被併進俄羅斯領土內。它的南界隔著阿拉斯河,和伊朗亞塞拜然省接壤。雖然巴庫的石油從古時候就已經為人所知,不過到了十九世紀後半葉,此處的石油業才正式產業化。

另一個國家叫做喬治亞,它面迎黑海東岸,人民信仰為基督教分支的喬治亞正教會。其首都提弗利斯(提比里斯)的歷史相當悠久,不過它同樣於一八○一年時成了俄羅斯領土的一部分,並在後來讓俄羅斯在此成立了高加索管轄區。

最後是亞美尼亞。與前面兩國相比之下,亞美尼亞規模小了許多。但她富含多樣地區的另一面,也反映出了亞美尼亞人被迫遷徙與離散的歷史,以及為何他們在國外也有著大量的僑民社群。「亞美尼亞商人」經常被投以偏見的眼光、被認為是「高加索的猶太人」。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生過造成八十萬犧牲者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一九一五年,居住於鄂圖曼帝國東部的亞美尼亞人被鄂圖曼帝國認定「與敵國俄羅斯互通有無」,因此被強制移居與屠殺。現今的首都葉里溫,同樣是一處擁有歷史的商業都市,不過它在一九一八年俄羅斯爆發「十月革命」之前,也一直都是俄羅斯的一部分。

沙俄帝國與高加索_img_1

俄羅斯帝國併吞高加索的過程

沙米爾與高加索戰爭

高加索地區開始與俄羅斯世界有牽連時,在於十八世紀後半,特別是在凱薩琳二世時期中。在凱薩琳二世征服克里米亞後,接著就將眼光投到了高加索身上。一七八三年,俄羅斯將東喬治亞王國定為保護國,不過在一八○一年,俄羅斯又廢止該王國的存續,將之併入國土。一八一一年,俄羅斯併吞了亞美尼亞王國,持續朝西進,漸進合併西喬治亞地區。

自古以來就是軍事、政治要衝的提弗利斯,很快就成了俄羅斯併吞政策的據點。然而併吞後,反殖民性的暴動便迅速爆發,北高加索的達吉斯坦與車臣地區尤其嚴重,信奉伊斯蘭教的山地民族不曾停下他們的抵抗活動。對此,一八一六年,俄羅斯派遣了喬治亞特別司令官葉爾莫洛夫展開平定作戰。但這個做法,反而又讓山地民族更進一步地團結起來。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一八二四年,俄羅斯帝國境內開始有人宣揚「吉哈德」。十年後的一八三四年,沙米爾就任北高加索地區的「伊瑪目」;伊瑪目是一個在政治、宗教面上皆有領導地位的頭銜。普遍認為,沙米爾出生於一七九七年,是達吉斯坦的阿瓦爾(Avars)農民家庭出身。在沙米爾於伊斯蘭神祕主義教團中與盟友加齊‧穆罕默德成為知己後,便一同加入了「吉哈德」。於是,被挑選為第三代伊瑪目的沙米爾,便領導著他們徹底進行抗戰,持續了二十五年。

俄軍在此陷入了苦戰,俄羅斯政府為了突破這個僵局,在一八四四年於提弗利斯設置了高加索管轄區,並任命米哈伊爾‧沃隆佐夫(一七八二─一八五六)為第一任代理長官。沃隆佐夫是位出身名門貴族的自由主義人士,同時也已經在新俄羅斯與比薩拉比亞(Bessarabia)擔任過總督,是位深受皇帝信賴的人物。高加索代理長官一職直屬皇帝,是在軍政、民政面全權受皇帝委任的統治者。沃隆佐夫在此花了十二年,致力於獲得當地貴族階層的支持與忠誠,並透過積極雇用當地人的方式,為地區與帝國統合上做了許多貢獻。

然而,高加索的戰火仍然持續延燒。在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後,沙米爾從英國與鄂圖曼帝國處獲得了援助,不過在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俄羅斯便將統治北高加索全境作為目標,大舉發動攻勢。一八五七年,攻進車臣的俄軍加強了對北高加索西部山地民族的攻勢後,終於成功平定。一八五九年,沙米爾向俄羅斯投降,從此在俄羅斯的卡盧加過著軟禁生活。後來,沙米爾受俄羅斯政府准許前往麥加朝聖,然而在這段朝聖旅途的最後,沙米爾亦在該處過世。日後,沙米爾的名號在達吉斯坦與車臣地區中,被作為是統一山岳各族與獨立的象徵,流傳後世。

沙俄帝國與高加索_img_2

沙米爾 於北高加索領導著對俄羅斯所發動的「吉哈德」。

洛里斯─梅利科夫的足跡

高加索戰爭對俄羅斯來說,無非是極為棘手且冗長的一戰。戰爭的發展,漸漸不再是殖民主義的教科書中所出現的「侵略與抵抗」圖解就能簡單說明的狀況。一八四七年,一位亞美尼亞出身的特任軍官,部署到了高加索總督沃隆佐夫麾下。這位軍官名為米哈伊爾‧塔里耶洛維奇‧洛里斯─梅利科夫,是位二十二歲的高加索年輕軍官,出生於提弗利斯的商人之家,並在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受洗過。洛里斯─梅利科夫從當地的初等學校畢業後,於一八三六年進入了莫斯科的「拉扎列夫東方語言學院」就讀。這間學校是為了讓亞美尼亞人在俄羅斯帝國中同化,並且提升他們社會地位而專門設置的學校。此處對於有語言才能的洛里斯─梅利科夫來說,照理說應是一個很好發展的地方,不過沒過多久,他卻離開學校,前往了首都聖彼得堡。到了聖彼得堡後,他進入了近衛預備士官學校就讀,開始累積自己的軍旅經歷。於是當洛里斯─梅利科夫就任特任軍官以來,他就在自己的故鄉中,以一個帝國軍人、行政官的身分在這裡過了二十八餘載的生活。

高加索代理長官沃隆佐夫對洛里斯-梅利科夫的才能有著很高的評價,而且相當信任他。與第三代依瑪目沙米爾作戰而忙得焦頭爛額的俄軍,終於等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好機會:服從於那位絕對領導者的哈吉‧穆拉德,前來向俄軍投降。這段故事在列夫‧托爾斯泰以其名命名的中篇創作《哈吉‧穆拉德》(一九○四)中也相當有名。在哈吉‧穆拉德投降後,負責照料他的人就是洛里斯─梅利科夫。俄軍自哈吉‧穆拉德身上獲得了許多貴重的情報來源,顯示出了洛里斯─梅利科夫在這方面的功勞。沃隆佐夫總督稱讚洛里斯─梅利科夫是位「偉大、優秀、智慧豐富的軍官。他說著一口韃靼語、知道哈吉‧穆拉德在想什麼,而哈吉‧穆拉德看似也完全信任著他」。洛里斯─梅利科夫後來與他同為亞美尼亞人的長官的姪女結婚,他妻子的祖父是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大主教。一八八○年,在洛里斯─梅利科夫於高加索立下各種功績後,最終以俄羅斯政府的最高負責人之身分出現在首都。這時候的他就如同前章所述,服務於亞歷山大二世的政府、規畫著根本性的國家改造計畫。

沙俄帝國與高加索_img_3

洛里斯‧梅利科夫 軍人、政治家,亞美尼亞出身。

沙俄帝國與高加索_img_4

本文節錄自:《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一書,土肥恆之著,林琪禎譯,八旗文化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