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還小的時候,人家都說,一定要用功念書,才能拿到好成績。再來人家說,要拿到好成績,才能念完高中,然後上大學。人家說,要念完高中上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人家說,要找到好工作,才能買房購車。我們一次又一次聽人說,一定要做到什麼,才能得到什麼,結果我們的一生便虛耗在一個又一個應變計畫上。
應變計畫無疑很重要,達成目標也很重要。可是,無論人生的滋味是苦是甜,重點其實不在於努力過後得到的成果,而是在於努力的過程,在於好好感受自己活著。我們經由無數不同管道學到一件事:要重視結果,重視獎賞,重視高潮的瞬間;然而,即便在超級盃取得關鍵致勝分,接下來依然需要面對明天,然後又一個明天。如果我們選擇腳踏實地度日,展開精進之旅,那麼在一生當中,泰半時間都會是停滯期。如果我們拒絕走上精進之旅,那麼一生當中泰半時光,都將浮躁不安、心神不寧,想方設法逃離停滯期,最終自我毀滅。問題仍懸而未解:在我們成長、受教育、發展事業的過程中,何曾有人教我們享受停滯期,甚至真心喜愛停滯期,即使費心耕耘卻原地踏步也不氣餒?
我很幸運,在已屆中年之時,認識了合氣道。這種武術難度甚高,幾乎無法抄捷徑求快,停滯期就這麼血淋淋地攤在我面前。剛開始學合氣道,我單純地認定自己會穩定進步。第一次停滯期還算短,所以我不甚在意,可惜約莫一年半以後,我不得不認清現實,明白自己正身處極為漫長的停滯期。這個頓悟令我頗為錯愕失望,但我設法熬了過來,終於取得明顯的進步。再度看不到明顯進展的時候,我內心暗想:「可惡,怎麼又是停滯期。」過了幾個月,我又一次取得突破,進步一段時間,接著,自然是無可避免的停滯。不過,就在這次,神奇的事發生了─我發現自己是這麼想的:「喔,又是停滯期呀。也好,我可以就這樣停滯下去,持續練習就行,遲早會重新開始進步。」在整趟旅程中,這是我最感溫暖窩心的時刻。
武術教會我的一課:規律練習之喜悅
當時,我去的合氣道道館僅成立一年六個月,會定期上課的學生程度都不超過藍帶。全館唯一一位黑帶就是教練,對我們來說,教練的等級如此之高,彷彿身處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我做夢也不曾想過自己可能進入那個屬於少數人的殿堂。我原本性格急躁,注重功利,總是選擇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只求達成目的,如今卻規律勤練合氣道,不預設任何目標,純粹為練習而練習,這麼一練下去就是數月,定時上課,未曾中斷。這對我而言是全新的經驗,也是一項啟示。這些一堂接著一堂、永無止境的課,之所以帶給我極大的成就感,套用現代禪宗的用詞來說,正是因為我「不求特殊」。
我十分享受走進道館後的例行公事,宛如一套儀式,儘管千篇一律,卻始終令我感到新鮮:進門後一鞠躬,從櫃台架上取出我的會員證,走進更衣室,換上道服。我愛那令人心安的汗味,克制音量的交談聲;我愛在走出更衣室時,看看哪些同學正在暖身;我愛再次鞠躬,踩上訓練墊,感受腳掌下涼冷平穩的觸感;我愛和同學一起坐下,所有人皆採取正坐,排成長列;我愛看著教練進門,照慣例一鞠躬,暖身,接著增加訓練強度,節奏變快,我的心跳隨之加速,呼吸愈發急促。
我也並非總是如此期盼練習。有些時候,明明就快上課了,我卻特別懶怠。每逢這種日子,我寧可做些別的事情,什麼都好,也不願站上訓練墊,面對自我。偶爾,我會屈服於人類不可避免的劣根性,拒絕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浪費一整晚混水摸魚。然而,我心底非常明白,若是克服這份怠惰,我會獲得一個小小的奇蹟作為獎賞─我知道,不管我在爬上道館樓梯的路上有什麼感受,兩小時以後,待我把摔法和倒法重複練過上百次,走出道館的我將會精力充沛,通體舒暢,心情好到彷彿連黑夜都閃閃發亮。
我在此重申,這份快樂和我是否進益、是否達成目標毫不相干。有一天,經過整個週末的馬拉松訓練,教練把我和另一位同學叫進辦公室,授予代表一級的棕帶(僅次於黑帶),其實我還嚇了一大跳呢。過了約莫一年,某天晚上,我們四個程度最好的棕帶學生彼此聊了幾句,稍微談了下說不定總有一天可以升上黑帶,這想法令我既興奮又困擾。再次來道館上課時,我便察覺自己的心境已然轉變,野心正悄悄蠶食我丹田上的中心。
也許一切純屬巧合,不過就在那次聊天後,三週之內,我們四人全都受了不小的傷:腳趾骨折、手肘韌帶撕裂傷、肩膀脫臼(是我)、手臂三處骨折。受傷是很有效的教訓,我們痊癒以後便調整心態,照舊不預設任何目標,規律練習。又過了一年半左右,我們四人全數晉級黑帶。
這並不是說我們得過且過。換成不思進取型的人,一旦遇上停滯期就會停止努力。事後回想那段時光,我才恍然明白,儘管當時我們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但絕對都走在精進之道上。和不思進取型的人不同,我們勤於練習,盡可能加強自己的技巧,然而我們也學到教訓,明白操之過急可能帶來惡果,因此願意給予停滯期必要的時間。野心仍在,只是受到約束。於是,我們再度享受練習、熱愛停滯期,結果,我們也因此進步。
本文節錄自:《精進之道:不靠天賦,也能精益求精,邁向人生更高境界》一書,喬治‧李歐納(George Leonard)著,陳思穎譯,遠流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