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 政府每年送米到日本給他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02-14

瀏覽數 22,650+

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 政府每年送米到日本給他
 

磯永吉/國分直一

臺灣蓬萊米與台灣原住民文化研究者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一九四七年五月底前,從臺灣分三梯次回日本的日本人總數,據說是三十二萬一千兩百七十二人。( 引自《 臺灣省日僑遣送紀實》) 但是有兩百六十位技術專業人士和家人, 在中華民國政府的邀請下留在臺灣繼續工作, 他們被稱為「 留用日本人」。其中有建構了臺灣考古學與民俗學基礎的知識巨人國分直一(一九〇八∼二〇〇五)和被譽為「 臺灣蓬萊米之父」的農業學家磯永吉(一八八六∼一九七二)。

一九〇八年出生在東京都港區的國分直一,少年時代生活在高雄的小小海港,國分直一的自傳和訪問集《遠空(遠い空)》裡,由國分直一誠懇的話語平穩的描繪出日本時代的高雄風景,令人玩味。大學時代回到日本內地,進了京都帝國大學,正當馬克斯主義全盛期,一九三三年在京都帝大發生了思想整肅事件「瀧川事件」,國分的朋友們也陸續被逮捕,死於獄中。擔心日本狀況臺南的恩師,把國分直一叫回臺灣。當了教師的國分直一,不忘研究之夢,在臺灣考古學(臺灣原住民研究)上傾注了做學問的熱情。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就任第十一代臺灣總督的上山滿之進(山口縣防府市出身),深信「臺灣的主人公是高砂族」,在這信念下, 他離開總督一職時,將離職慰勞金交給臺北帝國大學,委請他們從事臺灣原住民研究(上山企劃)。國分直一發現上山企劃裡沒包括考古學,他決定從考古學的角度研究臺灣的主人公原住民,留下了許多關於臺灣的歷史、民俗、考古學等著作。在戰後的留用時期,他也參與因美軍空襲被破壞的文物修復,一九四五∼一九四六年,也參與了地質學國際權威馬廷英教授等的蘭嶼調查團。

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 政府每年送米到日本給他_img_1

台灣原住民文化學者國分直一。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發,社會情勢日趨險惡,國分直一回到日本,在東京教育大學等各地大學任教,後來到山口縣下關市的梅光學院大學擔任教授,以山口作為最後的棲居之地,終老於此。

不知為何,和國分直一親近的人,說到他的時候就特別高興。山口縣立大學安溪遊地教授和晚年的國分直一密切往來,編輯了國分直一的自傳《遠空》,他說:「明明(國分老師)是很偉大的人 ,但我不管說什麼他看起來都很感興趣,我也漸漸覺得自己好像很了不起一樣」、「就算到了八十幾歲,每年還會寫出兩本論文,很有精神,有一次我為了趕末班電車跑了起來,他也在旁邊跟我一起跑」,對時髦的玩意完全不感興趣,但最喜歡吃的是牛排和牛肉咖哩。同樣是留用組,因為《民俗臺灣》雜誌的封面和插畫聞名的畫家立石鐵臣,為了撫慰留用時期的寂寥,在手作雜誌《回覽雜誌》中,留下了關於國分直一的幾幅素描,充滿了愛,也透出了國分直一讓人敬愛的人品。

山口縣下關市的梅光學院大學,原名「梅光女學院」。日本時代臺灣很多好人家的大小姐到那邊留學,在師範大學教授鋼琴的高慈美教授,她在梅光女學院時代的制服照,現在能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的資料庫上看到。直到八十歲後半,國分直一還是梅光女學院的名教授,指導學生誨人不倦。

我也去參觀了山口市國分直一的住宅。從湯田溫泉過去很近,位於「赤妻町」裡的獨棟房屋,現在已是雜草叢生的空屋。我很驚訝它距離我中學高中時期的家非常近。說不定那時候我和國分老師曾在路上擦肩而過。

國分直一去世之後,留下數量龐大的藏書,全部經由安溪教授之手,與金關丈夫的藏書一起捐贈給臺灣大學圖書館,現在可以在臺大總圖五樓的特藏組看到這些書。偷看他人的書架就像窺視他的腦子一樣有趣,雖然好像有點對不起他,但在臺大圖書館窺視國分直一腦袋的一部分,明明沒實際見過面,也會生起孺慕的心情。

為了能夠和從前住在附近的國分老師相遇,我怎麼就繞了一大圈呢!

磯永吉博士( 一八八六∼一九七二)在台灣的日本時代和農業技師末永仁一起開發了「蓬萊米」(臺中六十五號),因此被尊為「臺灣蓬萊米之父」。他們用細長又乾的臺灣米,和近似臺灣氣候的九州所生產、較有黏性的圓形日本米「中村種」,試了一千多種方式育種,改良為適合亞熱帶和熱帶臺灣氣候風土的二期稻作米「蓬萊米」,後來又培育出臺東的「池上米」等多種品牌,直到現在還天天出現在臺灣人的餐桌上。

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 政府每年送米到日本給他_img_2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被譽為「臺灣蓬萊米之父」的農學家磯永吉。

從山口農業試驗場借到的磯永吉著作《蓬萊米談話》(山口農業試驗場/雨讀會發行/昭和三十九年),最後收錄了<蓬萊米裏話>, 根據這篇文章可以看到磯永吉和臺灣各地農家合作研究的情況,當時種出了高品質的蓬萊米,作為壽司米出口到東京的壽司店時,沒有任何客人發現那是臺灣產的米。因以陳儀為首的中華民國政府強力希望,磯永吉在臺灣繼續研究, 待到一九五七年。歸國時他選擇到山口,住了四年以後,搬到女兒住的橫濱,晚年在岡山生活。中華民國政府為了感謝磯永吉,到磯永吉去世為止, 每年都贈送他一千兩百公斤的蓬萊米。

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 政府每年送米到日本給他_img_3

《蓬萊米談話》記錄了蓬萊米品種的改良過程。

一九五七年,磯永吉之所以選擇山口作為回國後的住居,是因為當時縣知事小澤太郎(參照P.203)招聘他作為山口農業試驗場的顧問。後來據臺大磯永吉學會的報告,蓬萊米的始祖「中村種」 是屬於江戶時代的品種「都」系列,「都」系列其中有個品種是由山口市小鯖的伊藤音一研發出的「穀良都」品種,所以山口算是「蓬萊米」的故鄉。

從前磯永吉也眺望過的山口水田,養出的水稻和臺灣「蓬萊米」宛如兄弟般血脈極近。究竟磯永吉是不是因為知道這件事才選了山口呢? 實情不明。李登輝前總統復育成功的臺灣和牛「源興牛」 也好, 蓬來米也好, 臺灣和山口之間縷縷流動的、親近的、地下水脈般的關係,讓人思之不已。

品種改良的複雜過程和成果等生物學上的專業論文,佔了《蓬萊米談話》的一半以上,對門外漢的我來說實在是像外星語言,但我突然很擔心一件事,那就是最近日本國會通過的「種子法廢止法案」。種子和品種改良等話題,對一般人來說很困難,但因為調查了蓬萊米相關事項,才知道原來我們每天吃的米是這樣種出來的。

所謂「種子法廢止法案」,簡單來說就是「放棄由國家來保護日本的基本食材如稻米、大豆和麥子的種子」,也就是國家今後不再支持稻米等作物種子的研究和供給。

更讓人擔心的是,現場農家長期以來所培養的方法和體制會因此混亂,再加上將來「簡單又容易栽培的外來種會驅逐現在的國產種」,這也讓人憂慮。

遙思因前人努力的積累才成就的美味日本米的歷史,眼前是梅雨時節濡溼的翠綠水田。

 「You are what you eat.」每個人是由自己吃進去的食物決定。和土地密切相關的飲食文化,也就是我們的認同所在。投注了人類智慧和技術的歷史建築,作為公共文化財被珍重保存,那麼種子不也應該被好好守護培育嗎?

梅雨雲未霽,群山故土。

—山頭火

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 政府每年送米到日本給他_img_4

本文節錄自:《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一書,栖來光著,高彩雯譯,幸福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