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畫家屬於烏特勒支的卡拉瓦喬畫派。十七世紀初期,一群畫家遊歷羅馬,深受米開朗基羅.卡拉瓦喬的作品影響。回到荷蘭後,發揮該畫派的明暗對比技術,繪製聖經和神話故事的作品,也經常出現以酒徒和音樂家為創作主題的風俗畫。
以音樂創作繪畫,捕捉音樂演奏者的專注神情,是個很美的主題。我們必須承認,在洪特霍斯特這幅少作裡,他運用了各種方法處理畫中主題。前景的錯視畫法增強了舞台的立體逼真感,引領我們進入畫面,認識一群正在盡情演奏的人。每隻手在樂器上的擺放位置都依據實際情形,而服飾以黃、藍、紅做出和諧搭配,並在明暗交錯的光線間相互呼應。
但有個地方像是走調的不協調音符:就是這兩位魯特琴樂手。紅通通的雙頰和壯碩豐腴的身材,比較容易讓人聯想她們正在田野間奔跑,而不是演奏音樂。右邊那位樂手的表情即便不能說是痴呆,也真的缺乏靈性。還有,這兩位表演者生硬不自然的姿勢,讓情況變得更糟。
背景的演唱者比較有說服力。他們眼神盯著樂譜,看起來完全沉醉在音樂裡。除了最後面那位,一副調皮搗蛋的模樣,雙眼越過她同伴的肩膀上方,探呀探的。
真正的敗筆在這幅畫的上方。兩個恐怖的小天使,手托著月桂冠,就這麼黏在那兒。打光的手法生硬,那愚蠢的表情和可笑的姿勢扼殺了這幅作品。是為了配合品味令人費解的贊助者要求,還是畫家本人仍然青澀,以致犯下失誤?無論如何,可以和洪特霍斯特確定的是:打從小天使經過那兒,這畫就毀了。
畫作資訊──
音樂會,1624年
格里特‧范‧洪特霍斯特(1590-1656)
畫布油畫:1.68 × 1.78公尺
黎塞留館,三樓,荷蘭十七世紀上半葉,28室
同場加映
完美佳作,從姿態到筆觸,一切都充滿生命力。

彈魯特琴的小丑,約1623-1624年
弗蘭斯‧霍斯(1581-1666)
畫布油畫:0.70 × 0.62公尺
黎塞留館,三樓,荷蘭十七世紀上半葉,28室
本文節錄自:《這幅畫好爛!史上最酸羅浮宮看畫指南》一書,賽希爾.巴隆(Cécile Baron)、弗朗索瓦.費里埃(François Ferrier)著,黃明玲譯,著,好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