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打贏好萊塢片 《與神同行》如何制霸亞洲?

大數聚
user

大數聚

2018-01-22

瀏覽數 33,950+

打贏好萊塢片 《與神同行》如何制霸亞洲?
 

韓國電影《與神同行》全國票房已經突破3.5億台幣,正式超越《屍速列車》,成為在台最賣座的韓國電影,而《與神同行》這樣的票房與聲勢,不只台片是望其項背,也贏過好萊塢電影。過去台灣人總愛說「好想贏韓國」,如今看來,韓國東方好萊塢的夢想實現中,「好想贏韓國」,真的就只是有夢最美。

以近期好萊塢電影和《與神同行》的聲量比較來看,光是《與神同行》一部片,就力壓其他三部好萊塢電影的討論度,而台片下半年間,檔期相近且票房、口碑都最為亮眼的《血觀音》,也絲毫無法和《與神同行》的熱度較量,究竟韓國電影是怎麼贏的?

打贏好萊塢片 《與神同行》如何制霸亞洲?_img_1

圖一:《與神同行》與好萊塢片《大娛樂家》、《野蠻遊戲》、《歌喉讚3》11月1日到1月14日聲量比較,《與神同行》佔了近六成討論量。(image source: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

打贏好萊塢片 《與神同行》如何制霸亞洲?_img_2

圖二:《與神同行》與2017年國片票房亞軍《血觀音》11月1日到1月14日聲量比較,縱有金馬加持《血觀音》討論量仍不到《與神同行》的一半。(image source: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

《與神同行》以人死後需經過地獄七層審判才能轉生的概念,帶出勸人向善的主軸,其實就是來自佛教經典中的死後審判概念,這一概念從印度發源,成為東南亞、中國、韓國、日本、台灣都共享的文化。死後審判的概念,在東亞戲劇中不少,在台灣就被拍成了《戲說台灣》等小成本爛劇,中國則因反對迷信的概念,創作題材綁手綁腳,拍不出好看的宗教文化電影。

不少台灣人看了《與神同行》,反而氣憤,認為韓國「又」剽竊了屬於我們的文化,但也只有韓國如此會包裝,將亞洲觀眾都熟悉的文化元素,加上好萊塢華美特效的包裝,讓《與神同行》勢如破竹,直衝票房雲霄,《與神同行》的陰間使者,在台灣可能會被拍成穿著古裝的牛頭馬面,或是搞笑的丑角,但韓國就是能讓陰間使者化身帥氣大叔,讓年輕觀眾重新擁抱傳統文化。

韓國影視向好萊塢看齊野心蓬勃,卻不至於淪為中國式毫無內涵的卡司大拜拜,看了幾部近年的韓片之後,不難發現,韓國影視相當擅長關懷社會體制的失衡,台灣有「鬼島青年」,韓國青年也使用「地獄朝鮮」形容當代韓國的社會,於是我們從《屍速列車》到《與神同行》,都看到了對韓國當代人性的探討,就連一向愛高富帥的偶像劇,韓劇也能拍出窮女孩、窮男孩、孤兒、異類等題材,卻又不像日式電影般的哲學說教,韓國影視已經升等又升華,制霸全亞洲。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韓國用舉國之力發展影視產業,如今已開花結果,台灣卻從兵強馬壯的黃金年代,一路下滑成東亞病夫,政府大灑幣,文化部補助金行之有年,屢屢淪為導演拍爛片,或是用國家資源完成導演自己小家碧玉的理想,而未能幫助台灣的影視產業向上升級,向前看、向後看,台灣影視不只沒有「與神同行」,而是跌落至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

精彩圖文詳見:左打好萊塢3強檔、右壓金馬台片!《與神同行》如何制霸亞洲?

(作者:鍾一荒)

延伸閱讀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數位專題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2024、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正式出爐,《奧本海默》(Oppenheimer)以13項入圍成了今年最大贏家,《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以11項入圍居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