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逝去的總像一剎那間未來卻是漫漫遙遠。
一九九二年已盡。一九九三年將至;世局的演轉,正印證了這樣的快變化與不確定。
這一年中國大陸的飛速變化,最引世人注目。
中國真的動起來了!
「中國真的動起來了!」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專題報導提醒世界:
●一九八三年到一九九二年,中國大陸的GNP成長為四倍。
●如果把國民購買力計入,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的國民所得已是二千六百五十六美元,高過印尼和菲律賓。
●若單以廣東省計。到二000年。國民所得將達南歐標準。
●一九九二年,當全世界經濟成長陷入困境時,中國大陸的成長率是二位數字;貿易總額一千五百四十億美元,出超一百二十億美元。
●全國儲蓄總額是二千億美元。
這一年。歐洲的整合因經濟而起,也最受經濟之困。
如果中國是動起來。歐洲共同體則是繃起來,表面上,一九九二年是統合年,實則問題重重、關係緊張;
●十二個會員國的經濟平均成長率為一%,面臨十年來最嚴重不景氣。
●未來每十人就可能一人失業。
●每年八百億美元對東德的經援,幾乎拖垮德國。使經濟成長近於零。
●九月份,支持統合最力的法、德出現通貨危機,歐洲各國立即分成兩派,對匯率、貨幣政策意見分歧。
●英國、西班牙、瑞典相繼退出歐洲共同貨幣機制。
●以政治統一為主的馬斯垂克條約。在丹麥令民投票被否決。英國又遭緩議,僅法國勉強過關。
跨入務實的一年
一九九二年,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的快速。使「經濟中國」這個理念逐步成形;運幄多時的「歐洲共同體」,雖命運多乖,畢竟也一步一腳印地築夢成真。
一九九一二年,世界毋寧是從築夢跨入務實的一年。
美國總統大選揭曉,四十六歲的柯林頓當選。反映了美國人已厭煩虛有其表的世界老大哥角色,他們寧擇實質能改善人民生活的經濟成長。
大選中。柯林頓強力批評布希對中共的軟弱;當選後,卻不得不改口:「不要孤立中國,讓它繼續發展市場經濟,美國才有收益。」
柯林頓的務實說明了:世界不能忽視中國大陸這個大市場。
這個市場的潛力,其實早在台商估算中。這一年,台商跨出的步子更新、更大。他們從單打獨鬥,走上合縱連橫;從打帶跑的中小企業,走向深耕廣植的大企業;從跨海投資,走向世界布局。
王永慶第一次赴大陸至今三年,「海滄計畫」潮起潮落。「我是急得不得了」的王永慶,也需要等待時機。事事「講求合理化」的他,更要減低單打獨入叢林的風險,增加體談判的籌碼。
一九九二年秋天,這個時機到來,他在與中國大陸達成初步協議後,即返台召集石化業者集體參與「長江計畫」。這個計畫若能實現,將會為台商投資大陸鑄下新模。
「將來有機會的是大公司,小公司的時代已經過了,」瞭解大陸投資的菁英創投協理李志承,指出了新一波趨勢。
年初鄧小平南巡,點燃經革更熊烈的火,十四大更確定這條不歸路;接連的開放內銷、服務業,改變國營事業體制,正是新一波投資的觸媒劑。
「把缺補起來」
「忍耐了十六年半,」來自台南的吳燦坤,終於可以放手一搏。在大陸打出自創品牌EUPA。
年營業額五千萬美元,可以上大陸企業五百大的「廈門燦坤」,是少見正派踏實經營成功的公司。一九八七年創業,重視人才訓練、品質管制。已使它可能成為大陸第一家獨資上市的台商。
當全球對「經濟中國」的威力不敢掉以輕心時,從世界布局的眼光來看的台商,更堅定自己審慎跨出的一步。
多次出入大陸考察研究,居世界自行車第一的巨大機械公司,現在開始在崑山設廠。
儘管全世界每十輛自行車就有七輛是「捷安特」,在歐洲上千美元一輛的訂單供不應求,董事長劉金標仍相信:將來的分工會是台灣做高級車,大陸從中低產品開始;「把缺補起來,才能算經營完整。」
統一企業負責人高清愿,把目標放在二十五年後,每年營業額一千二百億美元,是世界最大食品公司;他有信心:「美國、日本、歐洲不一定競爭得過。」
衡盱大環境,電子業尖兵英業達公司總經理葉國一重視大格局策略。他把公司的研究發展放在基礎科技人才濟濟的大陸,生產放在土地、工資低廉的馬來西亞,在台灣做總調度。
他的海外投資經驗,是經過台灣經濟發展一番洗煉。一九八五、八六年,「別的廠家忙著賺股票的錢,我們忍著眼淚往肚裏吞,」
這一擊披荊斬棘、注重策略、踏實經營的台商。正是一九九二年本刊選出的風雲人物。
歷經一個月實地採訪的專題,是副主編何亞威繼「長江的故事」後另一次精彩的報導。
「長江的故事」近日獲得「吳舜文新聞獎」雜誌報導獎,得獎的何亞威說,今年連續三次去大陸採訪,剛會說話的二歲女兒對她說:「亞威不要再去大陸了!」;「大陸」顯然足她女兒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