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總編輯的話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88-10-15

瀏覽數 7,200+

總編輯的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11月號雜誌 第029期遠見雜誌

九月底的哈佛,秋葉尚未易色,中國餐廳裡女侍問:「你們看了「老井」沒?」

在座台灣來的女記者說:「這部電影,用了很平實的手法,說了很深沉的故事。」

她的話觸動了旁邊的大陸留學生:「我看到銀幕上那個碑打著流動的字幕時,忍不住要大哭,趕緊把夾克包住臉!」

這樣一個中國人的故事,兩岸人的感覺是一樣的悲。

八月下旬,暑意未褪的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十位來自台灣與大陸的學者,一起研討兩岸中國的經濟關係。

對台灣事務頗熟悉的大陸「台灣研究所所長」陳憶村建議,基於大陸、台灣、香港間的經濟互補,應成立一個「中國經濟圈」。他的建議並不算新,早在數個月前,鄭竹園教授已在紐約提出「大中華共同市場」的構想。

儘管大多數台灣學者認為「時機尚未成熟」;對這樣一個中國人的問題,兩岸人的關心注意,也是一樣的深。

兩岸關係,正隨著大批「台胞」返鄉探親、海外學人聚會、彼此訊息互通,有了前所未有的熱絡,和難以預期的複雜。「未來的發展,海峽兩岸關係必是重要主題,」政治嗅覺力敏銳的漫畫家魚夫深深覺得。

人造勢、勢造人

海峽兩岸的波動,在台灣已然激起了勢,造就了人。

在政治上,李登輝總統是關鍵首腦。他要穩鎮住造個翹翹板,在台灣與大陸之間,他的平衡軸心是「大陸政策」;他不能讓民間「過熱」,也不便使政府「過冷」。身兼中華民國總統和中國國民黨主席,他要為短期的台灣繁榮謀略,也要為長期的中國利益求道。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在經濟上,間接貿易、原料進口等枝節問題,似會被略過;進一步思考經濟共同圈的可行性,將可能成為新焦點。

最近出版的美國商業週刊上,就有「大中華經濟強權」的專文,指出未來結合台灣的資金與經濟、香港的金融服務與通訊建設,以及大陸的原料及廉價勞工,將可組成亞洲除日本外最大的經濟強權。

在社會文化上,「統獨之爭不可二分,不可被簡單化」的聲音雖敲醒了一些人。省籍意識在語言上的流露,卻是不易也不容阻擋。吳樂天的講古世界,縱使有人認為低俗,卻也激動廣大階層的心脈與共鳴。

仰慕「中原」的文化人早已去尋源頭,帶回來不斷的中國畫展、成集的中國樂章,甚至連出土文物兵馬俑也將全盤搬進。

不希望兩岸人民吃苦

兩岸關係乍然由疏遠、陌生、敵對,轉了一百八十度的彎。這樣的震撼,後果是什麼?

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召集人施啟揚,對媒體調查已有二0%的民眾認為「中共對我不具威脅」,深感憂心,民間卻為大陸同胞來台奔喪、大陸留學生來訪遲遲未決,頗感不耐;有關單位還在研究何時開放記者赴大陸採訪,民間媒體早已登門拜訪大陸「統戰部部長」。

坐在哈佛大學討論室中,大陸留學生丁學良感慨指出,與大陸打交道要按部就班,試探誠意,「我不希望兩岸人民吃苦,」他說。

另一位大陸留學生顧為群道出他的心願,他希望大陸的經濟與民生能趕上先進國家,也希望在短時間內實行民主化,「我的這兩個願望,都要靠台灣和大陸的力量結合才能完成。」

兩岸關係,確實是一個錯綜複雜、值得深思的課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