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7年,台灣電視戲劇圈最重要的關鍵字,無疑是「植劇場」三個字。
《植劇場》系列作品,從《戀愛沙塵暴》《荼蘼》《天黑請閉眼》到《花甲男孩轉大人》等,都交出亮眼收視率,更售出多國海外版權,連服務廣及全球190國、擁有超過1億名會員的知名影音平台Netflix也來買,成功將「台劇打上國際」!
2017年52屆金鐘獎典禮,《植劇場》系列共入圍24項,最終抱回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戲劇節目新進演員獎、音效獎,共五項大獎,被封為大贏家。
其中的《花甲男孩轉大人》更創下最高收視4.16,全劇平均收視2.46,寫下《植劇場》最高紀錄。好評不斷,至今為台灣戲劇掀起的漣漪仍在。《花甲》甚至將在2018年2月推出電影版。
(圖/《植劇場》系列共入圍2017第52屆金鐘獎24項,最終抱回戲劇節目、女主角獎等共五項大獎,堪稱大贏家;取自植劇場粉專)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日前舉辦「媒觀講堂:絢爛之後,我們來談植劇場」,活動辦在平日晚間依舊吸引滿座聽眾,擠進松菸閱樂書店,來聽《植劇場》製作人安哲毅,與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魏玓的對談。
外界好奇,植劇場成功經驗能不能被複製?安哲毅坦言,不是每部收視率都很高。
不可否認,《植劇場》的確是近年台劇一股正向力量,帶來至少三大啟示。
一,真正讓戲劇「好看」 不再只有顏值
《植據場》投入演員培訓,耕耘表演品質。花一年多時間做演員訓練,每一批演員有三個月密集訓練。每週首播完後,還會召集演員在隔週週二或週三下午到公司再看一次片子,共同討論各自表演有哪些改進空間,「演員更是自動自發,會約在公司的表演教室,自己排戲,」安哲毅透露。
表演好壞,觀眾看得到。逆轉過往戲劇作品單靠「顏值」為王的迷思。
(圖/導演安哲毅透露,表演好壞觀眾看得到,逆轉過往戲劇作品單靠「顏值」為王的迷思;取自植劇場粉專)
二,突破發行平台慣性 讓線上影音平台找上門
以往,已在其他頻道播出過的作品,較難受到青睞,但隨著OTT(over-the-top)興起、收視習慣轉變,現在即使是已經首播完的作品,還是有人願意買。
安哲毅觀察,未來大家家裡未必有電視機,反而會使用OTT取代傳統電視。所謂OTT,是指透過網路向使用者提供內容、服務或應用之業者。因此OTT業者都要拚內容量第一,讓觀眾什麼片都找得到。
當初植劇場才播到第二部《荼靡》,便有大陸OTT業者主動來詢問。安哲毅回憶,當時植劇場在大陸審批還未過,卻已有業者想要搶先買版權。直到第四部《天黑請閉眼》播出,連Netflix就打電話來要買,意味著做出好作品就不怕沒人買。
(圖/《荼靡》《天黑請閉眼》連大陸、Netflix都搶著要,意味著做出好作品就不怕沒人買;取自植劇場粉專)
三,帶動投資電視劇關注熱度
要製作好作品,資金來源絕對是關鍵。安哲毅分享,從當年《海角七號》後,比較多投資者都在問怎麼投資電影,在《植劇場》出現後,今年開始已經有比較多的人會問「怎麼投資電視劇」。
儘管《植劇場》系列備受好評,卻也反應一些隱憂。
以收益來說,《植劇場》整體版權收入、文化部補助、其他自籌款,分別占總製作成本的三分之一,「從商業角度看,要靠補助才能平衡,這還不夠健康,」安哲毅強調。
魏玓則預測,照現有趨勢,未來全世界的影視內容都要搶著上OTT平台,很可能將成為買方市場,因此建議政府應該規定OTT平台釋出透明數據。甚至主張,台灣應該以國家的力量去做一個「影視內容的國家圖書館」,將所有產品集合起來,一同對OTT平台進行議價。
魏玓提醒,在《植劇場》之後,整體產業製作環境沒有太大變化,台灣的戲劇產量沒有增加,「重質也要重量」,才能撐起市場。
顯然要改善整體產業環境,不能只靠《植劇場》單一個案。這部年度當紅台劇掀起這波產業漣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