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四十八歲的日本女店員桶口愛美子,這輩子「作夢」也想不到自己會成為「時代」周刊封面人物。去年一月十七日凌晨,當她所居住的城市神戶開始連根拔起時,桶口的確正在「作夢」。
被芮氏地震儀上七.二級大地震叫醒的桶口,第二天回到原為兩層木造樓房的老家,為八十一歲的老母親收屍。路過現場的記者,拍下她在灰燼前掩臉啜泣的照片,對地震和採訪皆無準備的桶口,就這樣上了「時代」周刊。
能否領取照片版權費,對桶口而言並不重要。她最遺憾的,可能是日本政府無法事前警告神戶即將大地震,事後又讓沒保地震險的她,獨力面對得付到下輩子的巨額房屋貸款。
※※※※※※
日本氣象局曾在六年前公布一幅「日本免震區」地圖,上頭標明三十年來地表活動極微、甚至全無的十八處「安全地帶」。不少日本民眾因此鬆一口氣,更加肯定不買地震險的省錢決定--神戶地區居民投保地震險的比例,僅達百分之三。
遺憾的是,神戶正位於地圖上所謂的「安全地帶」。
據統計,在地震不停的日本,有五0%以上的人相信地震可以預測;其他各國自以為安居在「零地震」區域的子民,更是不計其數。無可諱言,這類「不保險」的僥倖心理,令多數人忘了最基本的防震措施,也讓中、小型地震帶來不成比例的大型損失。
事實上,從來無人能精準預言地震。以日本為例,雖然東京有「國家地震預測中心」,中心內有條專線直通日本首相辦公廳,方便及時發布「地震警報」,但是,這支電話十八年來未曾響過;每年一億美元的地震研究經費,就像是丟進了瀨戶內海裡。
地震無免疫
不要以為凡事謹慎、講究科學的日本人這點事都做不好,它和美國已算是少數投注大量心力對付地震的國家。然而,一九九四年初在加州北嶺(Northridge)市發生的芮氏六.七級大地震,同樣震破美國地震專家及當地居民的眼鏡,他們和日本神戶居民一樣,以為超級大地震絕不會發生在自家門口,不然也該有些小地震之類的前兆可循。
無論如何,全球每年平均發生十萬次以上的地震,其地點、時間及大小皆毫無軌跡可循,不禁讓多年專研地震的學者專家們信心漸失;也讓保險業者失去賺地震險保費的興趣。
美日雙方地震專家驚訝發現:一九0六年以來,傳統上據以預測地震的地質理論(地震因地殼大型板塊擠壓、斷層支撐不住而起),正逐漸被推陳出新的地震百相「震」鬆。北嶺和神戶皆位於陸上小型的區域性次要斷層,而非位於仍有激烈造陸運動的主要海底斷層邊緣,「看起來實在不像會發生毀滅性大地震的地方。」他們異口同聲地說。
讓其他各洲居民也得提心吊膽的事實是,地球上的主要「地震帶」,除了包括一般大眾傳統認知的太平洋盆地周圍斷層,這道綿延四萬公里的「火圈」,更直指歐、非地區 羅馬、西班牙、里斯本等大城。近一世紀以來,已有上百萬定居此帶的人類,因地表活動過劇而丟了性命。
不過,身處非地震帶的人士,也請別高興得太早。世界各地(包括非斷層區)每年十萬次以上的大大小小地震,已讓地震學者認清:地表上一百平方里以上的陸地中沒有一塊是百分之百安全,就算它曾像神戶一樣安安靜靜數十年。
芸芸眾生坐以待震
除了地點之不可測,地震的頻率也令人摸不著邊際。加州的「地震安全委員會」,曾觀察該地五十年問芮氏五級以上的地震,發現其發作頻率不規則。「我和許多親友一直以為,一九八九年加州北部的大地震讓地表能量「釋放」之後,這一帶應該可以對大地震免疫數十年。」一位至今心有餘悸的北嶺居民不解地說。
此外,加州地震專家還統計了該地半世紀以來地震的級數,令人沮喪的是;通常被視為大地震前兆的小地震,也無法穩定地成為預測地震的指標。事實證明:許多小地震之後什麼事也沒發生;更多大地震之前一切風平浪靜,就像神戶與北嶺一樣。地震的來無影、去無蹤,讓加州理工學院的地理學者亞倫感歎:「全世界每次地震,都是「地震」。」
地點、時間、大小皆不可測,難道芸芸眾生,其只能坐以待「震」?如果投保地震險,能不能讓人更安心地待在家裡?
關於第一個問題,「相信現在的人類可以預測地震,才是最危險的事。」東京大學地震學教授蓋勒明確警告。他指出,民眾不切實際地認為地震能像颱風般先拉警報,反而容易忽略基本準備工作,例如補強建築、儲備物資及組織救災團隊等。
蓋勒進一步舉例:日本政府只研究、預測可能襲擊首都圈的超級大地震,更讓其他地區民眾對地震掉以輕心。神戶市對地震的準備向來不如東京周延;面對「心理預期之外」的大地震,初期賑災行動完全停擺的事實,「隨時可能在世界各地重演。」
若想減輕地震「意外」帶來的傷害,專家建議:在進行任何實質建設之前,心理建設是必要的步驟。
首先,人們必須放棄精準預測地震的企圖,並且擺脫只為極少數超級大地震做準備的心理,才能集中精力應付到處都是、頻率更高的中型地震。
建築專家進一步擬出務實上策:地震學家如果能少猜測地震發生的時點和地點,多研究地表在特定狀況下的移動方式和時間,將有助工程師設計出最能順著「地牛」脾氣的「防震」、而非完全「反震」建築。
更重要的是,千萬則以為投保就能解決一切難題,它只會讓人更輕忽地震的威脅。歷經近來數次突如其來、損失慘重的大地震,全球保險業者已經體認:地震保險是個得不償失的風險生意,還不如將其列為和戰爭一樣的拒保項目;要不然就提高保險費用、減縮給付範圍、並要求客戶一起分擔帳單。
一九九四年,加州的保險業者共賣出五億美元地震險,但卻為北嶺大地震付出一一四億美元的賠償金。歷經這場浩劫之後,許多撐不下去的業者紛紛撤離加州。「如果美國其有一場神戶級的大地震,最大的保險公司都會「震」倒。」不想再做賠錢生意的保險業者抱怨。
想買地震險也不一定有人賣的情況下,人人只有自保;未投保地震險的英代爾公司經驗值得借鏡。這家半導體公司發現;與其把經費花在高額保費上,不如花錢建造超越當地防震標準的廠房。這項自七0年代即開始實施的計畫,使得英代爾位於加州聖塔克拉(Santa Clara)的工廠,在一九八九年加州大地震之後的第二天,即能恢復正常運作。
那次地震仍然讓英代爾損失八0萬美元。不過,如果沒有事前的未雨綢繆,該公司將付出兩千五百萬美元的代價。
地震至今無法預測,全球也無一處完全免震。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會有愈來愈多的企業或個人模仿英代爾的避震作法。人類研究地震的時間畢竟不長,在更完美的防震模式發展成功之前,極有可能再遇上神戶級的超級地震。屆時,沒有人會幫災民付帳單,就像桶口女士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