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紅極一時的生技股形同棄嬰,受到台灣投資者冷落,連帶影響產業的發展,沒想到卻意外受到外國人的吹捧?
其實,浩鼎事件發生至今快兩年,投資人依然深受打擊,導致生技股持續低迷不振,上市生技醫療類股指數從當時的80.31點,跌到今天(22日)的64.36點,櫃買生技醫療類股指數也從去年底146.79 點,跌到132.48點。
(圖/浩鼎案爆發後股價一度跌停)
相比幾年前,生技公司掀起上市櫃熱潮,資金充裕,募資容易,在台掛牌只要500萬元成本,比美國的500萬美元便宜許多,引起國外生技公司注意,紛紛進入台灣資本市場。對照今日,形同泡沫化的感覺。
國人不願投資,沒有交易量,股價當然難有表現。有趣的是,這些具發展潛力的生技公司,反倒吸引國外生技業者溢價入股。
例如11月上旬,從事單株抗體、雙功能抗體與抗體藥物複合體研究的漢霖生技(未上市櫃),獲得大陸復星醫藥旗下的復宏漢霖,以9800萬美元收購5405.11萬股,占漢霖生技已發行股本約69.25%。
復星醫藥以漢霖生技的技術,研究時下熱門的PD-L1抗癌免疫藥物,創大陸藥界之先。消息發布第二天,股價再創新高,上漲5.56%。
12月上旬,擁有國際團隊,研發生物相似藥的喜康-KY宣佈,終止興櫃買賣。其實,喜康去年底,才獲得全球前五大賽諾菲藥廠未來支付2.36億美元里程金,他們以每股90元,溢價三成,拿下12%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
12中下旬,同樣有國際研發團隊的中美冠科-KY,是全球最大癌症藥效評估模型設計公司,獲得日本醫材JSR Corporation以每股75元,溢價104.6%,收購全部股權,消息宣佈後,連鎖漲停鎖死三天,22日收盤價是52元,回溯今年,股價最低只有32.75元。
不禁令人想問:台灣的生技公司為何無法吸引國人,反而獲得外國人青睞?
(首圖/拍攝自瑞寶生技,僅示意)
過去,生技股動輒好幾支漲停板,讓不少投資人獲利,這種本夢比的投資機會在浩鼎事件後,灰飛煙滅,當時,不少投資人甚至連本金都付出東流。有一次慘痛教訓,更擔心踩到地雷,退而求其次,轉而追求穩健的本益比,關注優於定存的殖利率,偏偏生技股連「殖利率」都給不起。
因為生技不比一般產業。順藥總經理黃文英就感嘆說,新藥研發耗費巨資外,至少要花十年以上時間,且成功率也一不定,就算新藥順利上市,還得看市場反應,有些醫院在考量成本下,也未必願意採購,這都是生技股很難在短期獲利的原因。
以順藥研發的長效止痛藥來說,因為簽署大陸、台灣授權銷售,加上第三期試驗解盲成功,去年9月以50元上櫃後,如今股價也只在30幾元徘徊。
她認為,台灣生技產業基地太小,不夠成熟,才會發生浩鼎一家公司臨床試驗失敗,就拖垮整個產業的現象。若在美國,一家大藥廠某個試驗失敗,其他公司股價還是會上漲。
不僅投資人不埋單,國內的生技產業環境並不健全。例如法令對生技很嚴格,限制員工認股合計數,不得超過已發行股份總數的千分之三。由於生技公司的核心是研發人才,他們在國外至少能拿到1%的股票,台灣很難留住人才。
據瞭解,大陸近年積極研發生技業,如同發展半導體,在全球尋才,台灣生技業有不少人被高薪挖角,到大陸擔任高階主管,組織團隊。
不僅如此,明年香港股市將大規模革新,改變規則,讓沒有獲利、還沒收入的生技公司也能上市,只要市值達到15億港元的生技業者,可按《上市規則》的新章節申請。
業界盛傳,已有生技公司研究到香港上市的可能,除募資不受台灣法規對大陸資金的限制(投資不能超過股本三成),也享有較高的本益比。如果港交所發生磁吸效應,國內生技公司逐一轉戰港股,好不容易建立的生技醫療類股,是否就要瓦解?
看來,新政府得重新檢討生技產業政策,否則,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礎,可能會因為募不到資金、留不住人才,而功虧一簣。
(首圖/拍攝自新竹生技園區,僅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