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把通膨穩定在2%:央行的無意義壯舉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12-28

瀏覽數 18,050+

把通膨穩定在2%:央行的無意義壯舉
 

價格穩定的面紗

只要詢問不同的對象,人們對通膨看法的反應自然也不一樣。如果你是領固定薪水的受薪族,加薪的幅度有限,那麼當然不歡迎通膨發生。至於把辛苦賺來的錢,借給他人的放款人,他們的看法可能與受薪族一樣:因此只要你沒有把通膨因素考慮進去,都會覺得自己的錢變少了。但是,假如你是債務人,定期支付固定的利息債務,並沒有完全反映真正的通膨率,那麼,這是一件好事。尤其是用貸款來購買的房產,不僅價值增加,所增加的獲利還遠大於通膨的侵蝕。

儘管債務人及資本資產擁有者這一方,與放款者及固定薪水受薪族這方,這兩者之間的財富已重新分配過,但通膨似乎也有其重要的好處。

假設有一名企業老闆或創業者借了一筆錢,這筆錢的貸款利率在未來兩年是固定的,但長期下來,若未來的通膨比當初預期的還高,他們銷售產品時的價格就會漲價。通膨不僅降低他的債務負擔,他的營業額也會比先前預想的高。且因為市場有過剩的人力正在尋找工作,這讓目前有工作者在薪資談判上沒有籌碼,這名老闆也不需調整員工薪水以彌補通膨侵蝕,就可以繼續留住員工,整個情況更有利於這名老闆。隨著營收往上升高,而利率與薪資成本仍維持在以往的水準,他的獲利就會增加;在此基礎之下,他決定要擴大生產。

正因如此,有人一定好奇,何以非預期通膨會是一件壞事。對於領固定薪水的受薪族來說,一直有薪水可領,自然是件開心之事:因為若老闆因通膨而沒有獲利,他可能就此失業了。同時,利息賺得不夠多的放款人,一定也會因為至少可拿到部分報酬而欣慰,即使這些錢無法完全彌補他在放款時所承受的通膨、經濟成長以及可能發生違約的風險。且話說回來,倘若真有一個放款利率,可以彌補放款人承受的風險,此時,借款人反而可能無法負擔得起。因此放款人要拿到所有他該拿到的補償,機率很低。

可是,受薪族以及放款人遲早會明白,此時價格已經上漲,因此他們的收入與補償需要增加。由於現在的工作機會變多,因此老闆無法以低薪繼續留住員工,且下一步,放款人開始調高借貸成本。由於老闆仍相信自己的產品價格仍會繼續上揚,因此他繼續支付更高成本,不斷擴充。有鑑於此,他還去借了更多的資金。

只要價格不斷上漲,且上漲速度比調整後的實際薪資與利率成本快,上述的企業老闆,以及社會中與他一樣的人們,皆會參與這場通膨爆發的盛宴。然而,當受薪族與放款人發現,他們並未受到公平的對待後,便開始要求更多的收入與獲利補償。一旦實質薪資與利率成本調整後變得更高,這些企業決定用來擴張生產的利潤,瞬間就消失了。他們發現,原來當初預想錯誤的地方是,產品的相對需求,原來實際上只是通膨而已,如今,通膨已反映在產品與勞務的價格,以及勞工與貨幣上。然而,為了回應感覺變多的相對需求,供給與債務也同時增加。由於看不到當初預期的市場需求,許多企業發現自己面臨虧損。當企業開始節流、管控支出,通膨帶動的繁榮瞬間消失,景氣開始變得蕭條──庫存不動如山,勞工被資遣,需求進一步下滑,企業擁有不良債務的比比皆是。非預期通膨所造成的,只是更多收益以及更多相對需求的假象,它誤導人們過度擴張生產,並且讓資金分配錯誤。實質薪資與/或利率變得更高,最後會造成經濟的衰退蕭條。

因此,逐漸地讓購買力減少,或許對政府及企業有利──因為可讓他們的債務負擔以及薪資成本降低;但預期通膨率不斷上升,會讓企業錯估需求,這對員工與放款人並沒有好處。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這正是央行積極預防通膨預期升高的原因。就此而言,央行似乎做的非常棒。在英國與美國,過去二十年來,幾乎所有消費者產品及勞務的物價通膨指標都在2%上下。這個不變的數字穩定住了大家的預期,也讓大眾更為順從信服,以至於央行可以將2%這個數字神話成一件「好事」。當有必要降低實質債務負擔,幫助企業獲利,甚至是在避免調升通膨預期的缺點時,這讓央行有藉口去推動一個系統化的購買力下降政策。

但是,在我們恭喜央行的手法如此成功之前,請各位注意自1990年代晚期以來的資產價格走勢。長期無風險利率的下滑,刺激了風險資產價格不成比例的飆漲。任何擁有風險資產的人都覺得自己變得更富有:大家對財富與財產都產生了良好感覺。然而,大家同樣對未來價格的續漲有了預期,因此投資人借了更多錢去投資,以享受更高的報酬率。只要風險資產價格漲得比借貸成本多,資產的熱潮就不會停歇。因此不消多久,投資人開始賣掉手中的無風險債券,轉而投資在風險資產上。儘管無風險的利率增加,只要投資人需要的風險貼水愈來愈低,這股熱潮依然會持續。

然而實際的狀況是,當無風險殖利率愈來愈高,投資人愈不願接受風險貼水變少。因為當他們提高所需的彌補時,借貸成本同時也會提高,且風險資產價格會下滑。借錢來購買這些風險資產的債務,可能一下子變成的壞帳,讓借貸成本變得更高。因此資產價格一開始的飆漲,對這些資產的真正價值只是產生了混淆效果,並且讓投資人過度運用槓桿效應,借了過多的錢投資。唯有無風險利率或投資人風險貼水其中一項,或是以上兩者都一直在低水位,才能控制住借貸成本,投資熱潮才會持續下去。但是當上述其中一項一旦升高,整個熱潮馬上就會退燒、衰退。

把通膨預期固定在2%,看起來不過是一層薄紗。大家的困惑,是因為對未來價格不斷升高的預期,以及因資產市場、而非消費者產品與勞務市場的精疲力盡,使得資金配置錯亂所造成。

因此,當央行恭喜自己一直讓消費者物價通膨維持在2%的穩定狀態時,經濟其他領域的不穩定現象,證明了這是一樁無意義的壯舉。

把通膨穩定在2%:央行的無意義壯舉_img_1

本文節錄自:《泡沫沉思錄:低利率的疲勞、失靈的價格與「便宜錢」對我們的掠奪》一書,恩瓊.荷達(Anjum Hoda)著,黃書儀譯,大寫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