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飲料的唐宋變革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12-14

瀏覽數 15,250+

飲料的唐宋變革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常言道:「唐詩為酒,宋詩為茶。」這個通俗的說法雖不能輕易區分唐詩與宋詩,但後人如此定義兩代的詩詞文化,是不可忽略的事實。提到唐代詩人,像李白那樣的文豪皆嗜杯中物,藉由酒精的力量宣洩懷才不遇的苦惱,或者想從羅馬神話的酒神巴克科斯(中國的酒神又是誰?)那兒得到作詩的靈感。相對於此,宋代詩人無論蘇軾或陸游,儘管政爭失敗、官場不如意,卻輕鬆面對,照舊與志同道合的好友喝茶聊天,批評時政。宋詩內容充滿倫理道德,也突顯了這樣的特質。姑且不論各時代的詩人喝什麼,能這樣被人津津樂道這件事本身,代表飲料也有唐宋變革。

(首圖圖說:今日的福建茶田)

茶始於宋代,是最具代表性的近世文化飲品,當然,中國人喝茶的習慣從唐代以前就有。根據研究,中國自古就用熱水萃取產於西南山區的茶葉精華,當成日常飲品飲用。日本小說家吉川英治寫的《三國志》,就是從商人劉備將辛苦存下的所有積蓄拿來買茶,孝敬老母親的場景揭開序幕。

儘管以時代而言似乎早了一點,但三國鼎立的六朝時代,朝廷官人不只喝酒,還會飲茶。不過,茶在那個時候並不是象徵士大夫精神的飲料。直到唐代後期,陸羽流傳後世的《茶經》問世後,茶才被賦予了文化意義。

到了十一世紀,不只宋代人愛喝茶,北方異族王朝也有喝茶習慣,茶葉成為重要的出口商品,宋代與北方的遼國、西夏在邊境從事的交易稱為茶馬貿易。

現代人常說「唐團茶、宋末(抹)茶、明煎茶」,但根據最近的研究,這個說法完全不符史實。正確來說,唐代人將茶葉蒸過固定成塊,製成「磚茶」,再從磚茶削下適當分量,放入熱水中煮開飲用;宋代人則是將磚茶磨成粉拌入熱水中喝;明代人保留茶葉形狀,直接將茶葉放入熱水,喝泡出來的茶湯。現代日本人喝茶的方式接近明代,而茶道的作法卻是宋代抹茶的飲用法。榮西在宋朝境內喝到對人體有益的茶,再將其引進祖國,也就是抹茶的喝法,是現在所謂的「點茶」。

「點茶」的「點」是動詞「沏」的意思。榮西常用「吃茶」(喝茶)一詞,這個詞當時就已存在,禪宗語錄也經常出現「吃茶去」的說法。順帶一提,過去人們常將吃茶去解釋為「來喝一杯茶」,這是完全錯誤的解讀。吃茶去的意思是「去茶堂喝了茶再來」,也就是「去洗把臉重新來過」之意,是斥責時常說的用語。當師傅說出這句話,就是要弟子喝一杯茶,冷靜想想師父生氣的原因。

由此可見,茶是宋代禪寺的日常飲品。若套用在現代社會的場景,就像電視廣告經常出現的情節,部屬被主管罵了之後,到自動販賣機買一罐咖啡喝,給自己時間「平復情緒,重振旗鼓」。

話說回來,福建北部的建州是朱子學發祥地,自宋代就是有名的茶葉產地。與其說「宋詩為茶」,倒不如說「宋學為茶更為貼切。與禪寺一樣,朱熹的私塾也經常提供茶飲。可惜的是,在言詞辛辣的朱熹語錄《朱子語類》裡,看不見「吃茶去」這樣的說法。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現代日本人一到「福建」,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烏龍茶。不過,烏龍茶在宋代尚未出現,直到幾百年後才發明出烏龍茶的製法。一九八○年代誕生的罐裝烏龍茶、九○年代問世的瓶裝烏龍茶,都是日本飲料廠商推出的商品,中國人原本就沒有喝冷茶的習慣。不過,在課堂上告訴學生「中國人不喝冰冷的茶」,讓學生豁然開朗的情景也已成昨日黃花,如今無論是中國或臺灣,都能看到民眾出入便利超商購買冰涼茶飲的景象。

且讓我將話題拉回來。

慶曆士大夫蔡襄的《茶錄》與徽宗的《大觀茶論》,是記錄宋代吃茶法的重要文獻。福建出身的蔡襄撰寫的《茶錄》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從色香味的佳品話題開始說起,介紹喝茶的整個流程,下篇則是討論茶器。《大觀茶論》是以建陽御用茶園所產的茶葉為主,詳細介紹吃茶方法。不過,榮西品嘗的是浙江寺院的茶,將茶粉放入茶盞攪拌飲用,並非使用高級磚茶。相較於宋代茶書記載宮廷飲用的頂級茶品,榮西喝的比較接近浙江百姓每天飲用的茶。無論如何,後來在留學僧與從中國到日本的僧侶影響下,禪宗寺院成為日本吃茶風俗普及的發源地。補充一句,相對於抹茶的茶道,宇治煎茶的作法來自於明末從福建傳入日本的佛教宗派黃檗宗。

飲料的唐宋變革_img_1

本文節錄自:《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一書,小島毅著,游韻馨譯,臺灣商務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