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可說是一種結構複雜的機器,開發兵器時必須將各種依規格加工的零件組裝在一起,這一點與建築相同。事實上,宋代建築集舊有技法之大成,發展至最巔峰。真宗藉舉行封禪儀式的機會,興建泰山的岱岳廟,完成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築。由於後來沒有任何皇帝再去岱岳廟封禪,因此未再改建,也避免了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的可能。
除此之外,宋代還興建了許多壯麗的寺院,榮西也吸收了不少興建寺院的新技術。重源(一一二一至一二○六)死後,榮西負責執行東大寺大佛殿的重建計畫,以嶄新的宋朝樣式氣勢磅礡地坐落在古都奈良。新發展的鎌倉也積極採用宋朝樣式,陸續創建新寺院。沒想到對現代人來說,這些興建於數百年前,代表日本優良傳統文化的寺院,不過是西元十三世紀模仿外國潮流的結果。
(首圖圖說:奈良‧東大寺南大門)(圖說:鎌倉‧圓覺寺松嶺院)
李明仲於元符三年(一一○○)撰寫的《營造法式》,是闡述宋代建築技術的珍貴史料。書中將元祐年間的建築規格(法式)「圍三經一、方五斜七」,改成「經七圍二十二、方一百斜一四一」。經是直徑,圍是圓周,方是正方形的一邊,斜是正方形的對角線。若按「圍三經一、方五斜七」來算,圓周率應該是三;二的平方根(√2)為一‧四。如果這是日本過去推行的寬鬆教育下的算數教育那就算了,但要實際運用在建築工地,這樣的算術根本無法蓋好房子。我不是要為批評日本文部省的補習班說話,但這樣的教育不正就是教學生「正六角形的周圍與其外接圓的圓周一樣長」了嗎?如果真的有人實際運用這種極不正確的數值,想達成「技術立國」的目標根本是痴人說夢。
(圖說:《營造法式》中的大木作剖面圖。出自《景印文本淵閣四庫全書》第六七三冊,史部。)
從《營造法式》的內容可以推測李明仲是一位專業的技術人員,他修改了數字神祕主義者偏好的比率,使用更接近實際測量結果的數值。中國式的分數不能表示無理數,但如果用小數點表示上述數值,圓周率為三‧一四三、二的平方根為一‧四一。依照這個長度裁切木材並加以組合,就能在誤差範圍內依照設計圖蓋房子。
但有一點頗令現在研究家不解,那就是「所有建築物都要靠梁柱支撐,但書中完全沒有說明,計畫之初如何決定梁柱之間的尺寸或標準尺寸。」根據其他研究家推測,一營造尺應為三百零九釐米。
(圖說:保國寺大殿內的藻井。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因天花板裝飾華麗若藻,方木相交的結構有如井欄,故稱藻井。)
本文節錄自:《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一書,小島毅著,游韻馨譯,臺灣商務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