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趨勢席捲全球,全球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 ─ 台灣,面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齡挑戰。「台灣人壽」與《遠見雜誌》於今日(11/8)共同主辦「2017退休暨空巢經濟大調查」發佈記者會,針對退休族及屆退族進行「身」、「心」、「親(人)」、「金(庫)」、「財(源)」五個面向的調查分析。
該調查發現,手上有保單的民眾,對於退休後的幸福感普遍較高;另一方面,縱使各界一再呼籲退休應該及早準備,但調查顯示,還是有近四分之三的民眾認為,退休後需要兒女在經濟上的資助,沒有信心可以靠自己終老,可見當前社會對子女依賴的程度,仍然很高。
財庫存量 多由儲蓄挹注
台灣人壽總經理林欽淼表示,在這個退休必須靠自己的年代,存款與保險是退休金外的兩大準備項目。其中,保險更是守護退休生活的第二防線,若擔心投資虧損或缺乏投資概念的大眾,不妨考慮選擇「附保證給付」的投資型商品來作為退休規劃,該類商品可讓保戶毋須過度擔心市場下行風險,並在退休後擁有穩定的現金流。
根據「2017退休暨空巢經濟大調查」結果指出,有購買保險的退休族,其身心親金財存量均值為78.6% ;而無保險且未退休的民眾,存量均值僅44.4%。由此可知,保險規劃不只提供了財務上的保障,更是被保險人心理與生活上的支柱。另根據統計,有購買年金險或儲蓄險的消費者,退休之後平均可以再領回180萬元左右的退休基金,在不計算利息的情況下,以每月生活費3萬元計算,可再支持60個月(5年)的生活開銷。
對於平常有理財習慣的民眾來說,穩健型的商品仍然是當前的理財主流。根據本次的調查,退休後能夠持續擁有現金流的民眾,有超過四成是仰賴儲蓄保險、而年金保險則佔了17.5%,僅兩成左右是透過股票、基金等金融商品作為退休後的收入來源。
準備不足 四分之三的民眾對退休沒有信心
今年「2017退休暨空巢經濟大調查」同步加入了「退休五庫」調查,包括:身體、心理、親人、金庫、財源等五大面向,除全面分析國人養老金準備現況外,亦針對親子之間的連絡頻率和孝養概況進行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 ─「財務規劃」,就有許多民眾充滿不確定感。75%的受訪者表示,未來的晚年生活希望有子女在經濟上的支援。而近五成的民眾希望每個月可以收到近1萬5千元的孝養金。退休準備的第二步,就是鞏固自己的健康防護網,調查發現民眾年齡與保健花費呈現明顯的正向關係,65歲以上的民眾,平均每個月花費逾2,600元在非醫療性的保健產品/講座上。
至於受薪階級,特別是上千萬人的勞工族群,該有哪些退休準備思維?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風險與保險研究中心」主任黃泓智表示,台灣目前退休金規劃乃因循三層柱思維設計,分別為政府的社會保險或老年給付、雇主的部分提撥勞退基金或軍公教退撫基金,以及個人儲蓄及商業保險。
他說,國人平均壽命已趨近80到90歲,未來面臨的養老期及空巢期將會比預期中長久,尤其勞保財務缺口愈來愈大,降低勞保退休金給付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建議民眾增加第二層勞退新制的個人退休帳户自提比率,與未來可能設立的自選平台,並透過個人充足的保險規劃,提高第一、二層之外的個人退休準備。
記者會上也邀集各界專家共同交流,提出高齡社會中的因應建議。
台灣人壽營運長莊中慶建議,退休準備應該三管齊下,第一、「穩定財源」,退休後最重要的不是資產累積多少,而是每個月要有穩定的現金流,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第二、「醫療照護」,年紀大了,難免會有些病痛需就醫,雖然現在大家都有健保,但遇到需自費的醫療項目,醫療保障便顯得相當重要。第三,則是「長期照護」的準備,每個人都會變老、身體機能變差,尤其現在單身族已達適婚人口的六成(20~40歲適婚年齡者,有62.7%未婚、達440萬人),單身族更應該替自己準備長照防護網,避免孤老窘境。
「長照體系,光靠政府政府是不夠的,就算一年300億經費也不夠!」新北市衛生局局長林奇宏則建議,長照挑戰應該公私協力解決,朝兩個方向:一是「賦權」(empowerment),例如讓民眾有能力自己做退休準備;二是「連結」(engagement),例如需求與資源的媒合,而政府該做觸媒與催化劑,連結、扶持出更多民間系統。
他舉荷蘭知名居家照護民間組織Buurtzorg為例,該組織用「一顆洋蔥」作為照護模型。洋蔥的核心是「可自主管理的客戶」;第二圈是「非正式網絡」,指的是連結家人與鄰里的互助力量;第三圈為Buurtzorg護理團隊的協助;第四圈是「正式網絡」,當前三大主體都沒招了,才動用到規醫療資源與政府力量。
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則點出高齡醫療現場的謬誤,例如台灣人愛逛醫院,65歲以上人口平均每人一年就診28次,遠高於美國的一年8次,這主要是缺乏整合式的高齡醫療服務,而北榮多年來推動高齡整合門診,就是希望將高齡照護計畫單一化,並銜接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以節省健保資源浪費,並銜接後續照養服務。北榮高齡醫學中心擁有50間高齡醫學病房,已是亞洲研究高齡醫學的指標示範點。
如何健康到老,陳亮恭有五個建議:好的營養、正確的運動、好的人際關係、正向情緒,以及好的慢性病管理。
而在情感層面,如何照顧台灣長輩的心?「老人家最怕被遺棄、被忽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表示,她曾在一次「不老騎士」的活動中問一位八旬爺爺「旅途中最怕什麼?」結果答案不是日曬雨淋,而是「怕你們不要我!」。那麼,如何促進長輩自信心與社會連結度?身為國內「活躍老化」推手的她說,「保持好奇心」「持續貢獻社會」是兩大方法。而如何維繫家人關係,讓親情伴你白頭,李若綺則建議三多:一、多聯絡;二、多主動;三、多和解。
(圖/台灣人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