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宜蘭縣長游錫 :發展,是為了生活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5-11-15

瀏覽數 16,500+

宜蘭縣長游錫 :發展,是為了生活
 

本文出自 1995 / 12月號雜誌 第114期遠見雜誌

過去宜蘭人口一直是負成長,從四十四萬人增加到四十五萬人,一共花了十一年;但是從四十五萬到四十六萬人,這三年內就達到了。人口雖然是在我任內成長的,但是成果是前任縣長累積下來的。

七十八年我就任縣長,隔一年議會總質詢的時後,有一個議員就說「陳定南是賊仔人,喊觀光立縣,結果連一隻蟑螂也沒有。」其實,宜蘭在八十一年辦完區運以後,遊客就一直增加;八十三年冬山河親水公園完成,到今年已經有一百多萬遊客,這其中還不包括晚上來的,還有端午節看划龍舟的遊客。

對宜蘭的產業來說,我們對環保、觀光、文化的堅持,也是一條很好的路。隨著宜蘭觀光遊客的大量增加,帶動宜蘭繁榮,特產店都發了,像橘之鄉(蜜餞工廠)都成長一倍以上,現在還要擴廠。週末假日旅館業都客滿,平常住房率都在五成以上。

有人說宜蘭反工商,這是誤解,宜蘭只有反污染,絕對不反工商。宜蘭縣施政是全方位的施政,對各行各業都很重視,我們常常在想怎麼樣讓宜蘭更好。我們就選擇文化、環保、觀光做切入重點,這種重點式突破,對於宜蘭全面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很多人對宜蘭的觀感不一樣。

我最近去高雄,一個國中老師看到我,就跑來和我握手,說宜蘭真好,是台灣文化的發祥地,扮演台灣文化火車頭的角色,還說以後退休要來宜蘭養老,類似情形我常遇到。

我常常告訴縣民,要把宜蘭故鄉當成一個風景,在蓋一棟房子的時候,應該想到不要減損它的美麗,而且也要和本地的人文特色相契合。在宜蘭的產業,也應該產業文化化。

宜蘭的工商場所是逐年在增加,敢到宜蘭來的工廠,一定是低污染的工廠,利澤工業區最近標售,我們就擬定優先原則和排除原則,我們這樣的堅持,只是產業選擇的取捨,不是反工商。

因為我們這樣做,除了民眾對宜蘭有好印象,一些大專院校也願意考慮到宜蘭來,像台大就想要到宜蘭來設第二校區。

在思考宜蘭定位的時候,我們會想「這樣做對台灣好不好?對宜蘭好不好?」所以我們很重視規畫。台灣有國土綜合開發計畫,但這是很抽象的,只是看三十年,沒有終極目標,所以道路常常拆來拆去,一直在政變。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向民眾負責

中央一位部長說:「宜蘭經驗就是菲律賓經驗。」他怎麼不會想,他的藍圖是什麼?宜蘭的未來怎麼可以由企業家來決定?宜蘭的藍圖就是要努力保護環境,宜蘭工商是不算發達,但是有更多縣市比我們不發達,宜蘭的初級產業產值,只佔總產值八%,九0%以上還是靠第三級工商產業。

宜蘭要的是整體規畫,我們找台大城鄉所幫我們做「新蘭計畫」,再用這個規畫做基礎,找到新加坡規畫師劉太格做總體規畫,由遠看到近,由大看到小,以一百萬人為適當人口,用,百萬人去思考交通網路,哪裡要保護,哪裡要開發,樓層要多高,什麼地方要高密度開發,什麼地方要低密度開發。更重要的是,經由這個社區總體營造,就是讓民眾知道怎麼做主人。

我們的理念很清楚,在落實以後,也達到一些效果。住都局在規畫宜蘭生活圈的道路系統,我們把新加坡設計的道路網計畫給住都局委託的規畫公司看,他們覺得很好,也接受了。我們也很有自信,如果沒有這樣的規畫,北宜高速公路該走哪裡,我們根本就不敢講。

如果高速公路、鐵路開發好,宜蘭還有蘇澳港可以開發利用,現在我們也要規畫直昇機機場,末來宜蘭會是北台灣的公園。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追求什麼?就是如何讓生活過得更好。高品質生活是政府施政追求的目標,工商發展只是一種手段,很多縣市卻把手段當作目的。我覺得追求發展是正確的,但是發展是要有管理的成長,是要為生活而發展,宜蘭是在走這條路,很多民眾也很支持。

宜蘭這樣的堅持,是在推廣地方自治的觀念。過去因為中央集權,在選縣市長的時候,每個人呼的口號都是「爭取補助」,爭取會出現很多後遺症,變成一種文化。地方自治的精神,是向民眾負責,而民眾本身也有責任。宜蘭人關心公共事務,對地方認同感強,鄉土教材、縣史館修縣誌、戲劇團,都是宜蘭人自己做的,這就是一種自治的表現。

(蕭富元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