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大眾因為《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這部備受矚目的電影,才知道英王喬治六世患有口吃。故事敘述患有口吃障礙的亞伯特王子從未想過登上王位,這個重責大任原本落在他的長兄英王愛德華八世身上。但是,愛德華八世為了迎娶華莉絲.辛普森(Wallis Simpson)這位離過婚的美國女性,在一九三六年自願退位。
因此,亞伯特王子在一九三七年成為喬治六世。從此以後,他的口吃問題不再是他的私事,而是國事了。他必須學會果決地表達己見。治國之人的聲音、有影響力的聲音,絕不容許發虛,而且無論如何都不能讓人笑話。亞伯特王子從八歲起就飽受這個障礙所苦,而且嚴重程度與日俱增,他一直都很害怕公開現身。一九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他二十九歲時在溫布利大英帝國展覽會的閉幕演說,對他而言是酷刑,對聽眾而言則是折磨。這次的痛苦經驗,促使他雇用澳洲語言治療師萊諾.羅格(Lionel Logue),後者將會伴隨他一生。羅格當然相信說話不流暢的問題是可以矯正的。
一直到當時,電台從未與權力的施展如此息息相關。長達數千年來,國王、皇帝、法老王都不需要依靠聲音去確保權力象徵。他們的合法性來自世襲而非人民,是君權神授,人民為此敬服他們。形象的力量就是他們的威權:官方肖像畫、政令下方的簽名或王印、鑄印在硬幣上的頭像……沉默無聲的頭像,散發著些許神祕感。在九世紀,「結巴王」路易二世還能夠稱王,但到了二十世紀,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更何況喬治六世的對手是令人喪膽的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還有他那高潮式的鬼吼。希特勒只要狂吠幾聲,就能讓他的聽眾搖身一變,成為一群瘋狗。個體已不復存在。希特勒用他聲音的力量進行操縱,無論是二○年代他站在餐廳的桌子上,還是稍後站在講台上利用麥克風催眠數千人,方法都一樣。
喬治六世肩負著艱鉅的任務。然而,這位英國君主並不乏無畏的精神,用詞也很精準,他只是不善舌辯,缺乏流暢的聲音和演說的節奏,而這些都是透過電台發言的要素。幸虧羅格和他的患者共同努力,奇蹟才能實現。喬治六世發表演說的聲音聽起來可能有些緩慢,雖然時而頓挫,但總算還適合當下那種戲劇性的氣氛。他慢條斯理地加快節奏;既然會結巴,他就利用靜默。英國進入戰爭狀態,他之所以具有說服力,代價是和自己的一番苦戰,其激烈的程度,旁人不得而知。他必須忍受著煎熬,一刻一鑿雕著自己的聲音,彷彿那是陶土,一秒接著一秒,把話形塑出來。於是,奇蹟誕生了。人聲的歷史充滿了奇蹟。
我聆聽喬治六世說話時,我聽見他的靜默、乾燥的聲音和有點緊促的呼吸,我也聽見他的焦慮和希望,他的堅韌、耐性、他的戰勝自己。透過鏡像神經元的作用,這副嗓音不只喚醒我體內的焦慮,還有自己的希望。我把這個聲音納為己有,我變成喬治六世聲音的一部分,我準備好要近乎盲目地追隨這位軍事領袖了。
本文節錄自:《好聲音的科學》一書,尚‧亞畢伯(Jean Abitbol)著,張喬玟譯,本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