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奉化在自然美景與歷史的交匯下,已經發展出獨特美學能量。
兩岸文創論壇,特別規劃攝影與設計兩種跨界的交流,重新詮釋奉化元素。
由台灣知名攝影師林炳存,先以「觀景:換個角度看奉化」,開啟兩岸的交流。之後,大陸知名設計師YANG DESIGN及羊舍YANG HOUSE創始人楊明潔,則以「設計的斷層」為題發表演說。
風格大師1〉華人圈時尚攝影教父 林炳存
運用媒體、大量照片 創意行銷城市
林炳存從事視覺創作30多年,被稱為「華人圈時尚攝影教父」,日韓與中港台等地巨星經常指名他掌鏡,作品橫跨商業行銷、流行娛樂、文化創意等領域,為台灣最富影響力的廣告、音樂MV及平面視覺導演與攝影師。
他表示,現在交通警察拿台手機拍違規車輛,不用修相片,不管你喜不喜歡,都要付錢。而我拍照拍半年,客戶選幾張,還要修一下臉、鼻子,才能交片。時代已經改變了。
有一次在國外咖啡廳,看到以前留下來的古老照片,心想如果用現在的眼光和現在的女人來拍古代的照片,不知道感覺會怎樣?後來,他用很簡單的方式,每張照片只打一個燈,背景儘量不複雜。前後拍了兩年,這個作品後來在美國展出。當時回饋很不錯,沒有丟華人的臉。
他又在日本展出2000年左右的作品,發現台灣原住民的圖騰跟現在的晶體電路板長得很像,做了些特別的衣服去呈現,加上時下的元素,重新詮釋原住民的題材。
時尚結合在地文化 放大城市特色
林炳存很喜歡拍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他用心看城市,完全了解整個城市的內在,就用這個感覺,將城市特點用現代元素包裝出來,製造出不一樣的影像。
他很喜歡流行時尚。但時尚必須結合在地文化,才能創造更時尚的在地文化。因此城市一定要有獨特性,而不是今天流行什麼,就跟著流行,這樣就不容易脫穎而出。
林炳存小時候對奉化的印象遙不可及。來過幾次後,發現如果外星人來奉化也會想多留幾天,因為這裡可以穿越時空很久。每次來都好像回到百年前,是他喜歡這裡的原因。一個城市有自己的符號,很重要,所有人站在符號前面,自拍照片上傳,然後分享、打卡。城市不是靠一個人行銷,而是利用媒體,大量的照片去行銷。
奉化新舊並陳,可以當成一張大畫布,讓有興趣的人盡情在此揮灑,製造好看的符號,再將符號傳送出去。唯有創造自己文化的符號,忠於自己創造的完美,才能讓城市有特色,奉化非常有機會。
風格大師2〉中國最具影響力設計師 楊明潔
中國的筷子 就是極簡美學展現
YANG DESIGN及羊舍YANG HOUSE創始人楊明潔,是接受西方教育的設計師。被著名雜誌《Forbes》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設計師,囊獲德國紅點、iF、日本G-mark、美國IDEA等上百項大獎。他融合德國邏輯思考與中國人文精神的設計理念,成為波音、奧迪、可口可樂、三宅一生等國際品牌的合作伙伴。
楊明潔在演講中表示,他在上海創辦博物館後,發現中國現代設計出現斷層。西方設計有循序漸進的完整體系,但中國沒有完整經歷這些階段。
工業革命後,上世紀的設計高峰,中國有讓全球產生影響的明代家具,之後開始走下坡,直到內地改革開放前,中國的設計產業並不健全。
改革開放後,西方的設計已具備完整體系,中國只能幫全世界的品牌代工,獲取「微笑曲線」最低端的利潤。另外一個就是山寨,比如說戴森電風扇(Dyson)有個山寨版,是長了兩個小翅膀等。
他痛恨這種現象,山寨對國家傷害很大,踏出國門後,才發現中國沒有品牌。
設計與歷史人文、生活習習相關
曾有法國記者問他:什麼是中國的設計?讓他開始思考此問題。每個國家的設計受當地歷史人文、生活方式、氣候物產的影響,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刻意強調什麼是國家的設計,比如說這是中國設計師設計的,這並不是設計的目的,而是民族自尊心與自卑感在設計當中的雙重體現。
為什麼說是自然而然形成?就好像今天看到二戰中如藝術般精美的德國坦克時,就無法不相信德國轎車的品質,是自然且必然的聯繫。其實,豹式坦克和保時捷、金龜車都是同一位德國設計師。這奠定德國設計的地位或設計的DNA。
一件優良產品的誕生到暢銷全球,須依託於國家或地區成熟的產業基礎與強勢文化背景。例如日本的極簡風格,與400多年前千利休的茶道、安藤忠雄的建築、深澤直人的八分目等所表現出來的日本極簡一脈相承,它與德國基於工業革命包浩斯主義所產生的極簡,是不一樣的極簡。
中國呢?其實很早就知道極簡的含意,中國的筷子與西方的刀叉相比,筷子就是極簡,無論是從形式還是生活,以不變應萬變就是極簡。西方會細分到每種不同的刀具,這是東方和西方不同的思惟模式。
為什麼當代中國不能接受極簡美學?是不是太乾淨、太少的東西,價值感就很弱?人們更喜歡以堆砌材料的貴重、複雜的表面處理來判斷設計的價值。例如用黃花梨、紫檀做的椅子,就是貴。很難接受義大利的餐桌工椅是用塑膠做的?「中國在設計的發展史上是斷代的,消費者對設計的價值很難作出正確判斷,」楊明潔說。
今天的中國並不缺什麼東西,從物質層面來講,該有的都有了。但設計最終是某種精神或文化的載體。他認為,「未來10至20年,應是中國文化復興的年代。」
(圖/奉化日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