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台灣知名導演、演員,30年前共同創辦琉璃工房的琉璃工房執行長張毅與琉璃工房藝術總監楊惠姍,兩人展開精采演說。
張毅表示,「不安」是琉璃工房走到現在最重要的核心。過去兩人在電影界,她11年拍過124部電影,可能是世界記錄。1987年,兩人決定離開電影圈,總共花14年,才讓華人品牌的琉璃工房進入美國社會,背後有很多心酸與決心。
楊惠姍表示,很多人很好奇為什麼從事電影的人做琉璃,演員懂什麼玻璃藝術?她問自己,「應該就是不安吧」,作為演員及對將來的不安,能不能在電影史留下什麼、對社會有什麼意義?直到拍《玉卿嫂》碰到張毅,發現不只她一個人,很多人都在探討她所擔心的問題。
楊惠姍跟張毅合作三部電影,拍最後一部時,張毅借很多玻璃藝術做為女主角的收藏,他覺得玻璃可以詮釋婚姻跟情感的美好與脆弱。那是楊惠姍第一次看到玻璃藝術,被那個美迷住了,原來玻璃可以拿來做藝術創作,可塑性大,透明、沉靜、裡面氣泡的流動,會覺得是會說話、有生命的作品,看著連鼻子都要貼上去了,她恨不得走到作品裡面,決定拍完電影,把作品買回去收藏。
有一天張毅對她說:「你有沒有發現這些作品有美國、法國、日本、義大利的,就是沒有中國人的?」楊惠姍說「嗯」。他說:「如果我們用這些材質來創作具有中國的思想、美學、情感,具有中國語言的作品,覺得怎樣?」她說「嗯」。他又問:「我們是不是開始來做?」她又說「嗯」,從此,兩人就開始琉璃創作。
三個定義 推動琉璃工房走過30年
張毅歸納,30年來對琉璃工房有三個定義。第一:他一直問自己,為什麼全世界都有玻璃藝術,唯獨華人社會沒有?一開始選擇了脫臘鑄造,當時全世界都認為只有法國人會做,千辛萬苦三年半,幾乎傾家蕩產。偶然機會得知中國漢代就有脫臘鑄造:河北省中山靖王金縷玉衣邊上的兩個耳杯,就是玻璃。2100年前,中國就有這個技巧。
第二是,在西方美學裡,抽象的藝術、個人的藝術是被推動的,但琉璃在佛經裡是一個心態、精神狀態。《藥師經》談到「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說如果知道人間最大的智慧時,應該像琉璃一樣清澈。這個觀念影響他與楊惠姍深遠。
第三是,自創品牌後,希望能夠走出去,但商業品牌在藝術領域,代表有所意圖。如果能進到藝術的可能,就會感悟唐代詩人白居易說的「彩雲易散琉璃脆」,發現在琉璃創作裡的「無常」,就是「人間好物不長久」的感覺,是非常特別的民族美學。這是琉璃工房往下走的第三個定義。他希望琉璃工房有精神、文化指標,否則會變成做生意。
30年來,原本對玻璃沒有概念的兩人,一直思考琉璃可不可以是思想、情感,變成正面、有益人心的可能性。最終走出去,將文化創意變成善的傳播,很多作品都被世界專業玻璃藝術博物館收藏。「我們願意花一生的心力,至少告訴世界:中國人不光是有錢,我們也有文化,」張毅說。
(圖/奉化日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