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創意齋創辦人姚仁祿與蔣友柏搭擋,進行特別演說「蘋果與蛇:身份故事」。兩人接龍般的,對許多習以為常觀念,提出思辨。
蔣友柏:文化、創意是兩個不同產業,並不是合併的產業,互相有關聯,也可互相利用,但不是直接就定義為新的產業。就像「馬」加「桶」,是「馬桶」很怪,馬是馬,桶是桶。
姚仁祿:文化是文化,創意是創意,兩個合起來有點投機取巧。大家誤以為文創是創意產業,披著文化外套,或文化產業做些小變化,就變成文創。
蔣友柏:文化是什麼?例如松鼠有很多科,老鼠也有很多,松鼠很可愛,這是一種身分。火可以被用來燒食物,從發現火那一天後的140萬年,人類才知道火可以融化東西,變成新的形態。
姚仁祿:松有很多種,但松就是松,是一種身分(identity)。老鼠也有很多種,也會給它一種身分。把松、鼠合起來變成松鼠時,是另外一種轉變。人家定義你是「松」或「鼠」,而把自己變成「松鼠」,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當發現讓我害怕的東西,居然烤小鳥烤得很好吃,直到有人去實驗,把火、材料拿去燒,變成其他東西,就變成創新。
蔣友柏:熊可怕,貓可愛,熊貓超可愛。老外有想像力,出現《功夫熊貓》,小孩子都愛看。這是故事的創新,故事是一個想像,想像什麼東西是美好的,但想像卻被絕大部分企業所放棄。
姚仁祿:人類之所以是人類,是他相信不存在的東西。如金融產業是想像出來的,你給我一張錢、一張紙,然後就發展出來,以前是一張塑膠卡,現在用手機就可付錢,這是想像出來的系統。
蔣友柏:光有刀或光有火,都沒有用。就像文創不是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創意產業互相連接,怎麼連接?用身分,用故事。
姚仁祿:要去創造一個身分加上一個故事,然後結合文化與創新。
蔣友柏:我們兩個都不是「東西」,其實所有人也都不是東西,你要成為東西,就要先承認不是東西,再重組變成新的東西。
姚仁祿:必須勇敢把自己變成不是東西,例如不是毛毛蟲,才有機會變成蝴蝶,這膽子要很大,因為大家都會怕,但什麼都不做,是會失敗的。
(圖/奉化日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