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流淚的豐收-雲嘉

林志恆
user

林志恆

1995-11-15

瀏覽數 16,300+

流淚的豐收-雲嘉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5 / 12月號雜誌 第114期遠見雜誌

把台灣二十三縣市的行政區域拆去,重新以各自享有的資源作界線,面積總和大過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會五倍的雲林、嘉義,卻很難在地圖中搶有一塊版圖。

縣政財務上,互稱難兄難弟的雲林嘉義,各自有五成,得仰賴上級補助;每戶一年可支配所得,雲林僅四十九萬,遠低於平均值的七十一萬;所享有的醫療資源,嘉義縣每萬人僅十四張病床,居全省之末;象徵家庭現代化指標的電腦、報紙普及率,雲林、嘉義紛紛落在倒數一、二名;而藝文活動一年展演場次,居首的台北市,是嘉義縣的二0九倍……。

談到雲林嘉義,總有人不經意地脫口吐出一串形容詞;貧窮、落後、人口外流、派系、黑道、流氓,負面的評價,似乎註定雲嘉難以翻身。

彷彿歷史宿命,在濁水溪以南占有一片沃土的雲嘉地區,向來是台灣最大米倉,然而長期背負著供糧使命,卻與台灣幾十年來的工商發展,反向而行。

當全台灣農業人口已不及二成,雲嘉依舊維持半數的農業人口,其中全省每五個農人,就有一個是雲嘉人;水田、旱地、山林、魚塭、池沼、牧場等直接生產用地,更佔雲嘉總面積的七、八成。

橫越滾滾濁水溪,風吹稻花香兩岸,無垠的阡陌良田正是農人的命脈。農家的勞碌、不奢求的心思,就像這裡泛著金光的水田,一目瞭然。

窮已成了代名詞?

雲林崙背鄉枋南村的鄉道旁,一對年逾六十的莊稼夫妻,忙著採收大白菜。兩老看顧著不算大的地,僅二分六,今年白菜價格不好,一大箱三十公斤,賣兩百元,辛苦了幾個月,才賺萬把塊。一雙兒女,一個在台中做工,一個在西螺鎮上當會計,「囝仔不肯再種田了,留著土地不種會給人家笑。」老婦人不停地秤重、裝箱,邊解釋,扣除成本,已經請不起工人,一切靠自己來。

轉個向,往山區的古坑鄉前行,菸草、麻竹筍是古坑的大宗。六十五歲的吳姓老農,早年種植菸草,因上了年紀,改種較省勞力的柳丁、文旦。

他和妻子兩人守著一甲地,施肥、噴藥,再扣除採收時請人工,一天一千元,還能賺多少?他笑例了嘴,露出鑲金的門牙說:「只夠補我的牙洞,一甲田就當作運動場,不能當收入。」尤其今年逢閏八月,文旦正甜時已過了第一個中秋,全面賠錢。儘管他兒子陪伴在身邊,但也沒承接父業,白天在農會上班,只有趁清晨到山裡割點麻筍,貼補家用。

典型的農家,窮,似乎已成了代名詞。在雲林,這樣的農業人口,有四十萬。其中有七成,得靠非農業收入,例如兼建築小工、綁鐵工,反成了主要收入。

民國七十七年「五二0」事件,由雲林「農權會」發起,莊稼人變成「暴民」,多少反應了農家生活的現實。當年領導人之一的台灣農權會會長林國華形容得貼切;「豐收、歉收,都是留眼淚的時候。」

歉收,收成所得還不足以應付成本;豐收,在產銷制度不健全狀況下,反而因價賤造成農民血本無歸。

「阮作息人(農人)收入不好,人格都被看輕。」一位七旬老翁趁農閒在林國華服務處幫忙折競選文宣,一邊還叨絮數落,數日前,左鄰的老太太在田裡腦中風過世,右舍的歐里桑操勞到換膝蓋骨,還繼續在田裡耕作。

在平原靠著一畦良田,一年還可兩穫,沿海瘠地種什麼,賠什麼,開魚塭、殖蚵仔、蓄養牲畜,成了另條生財之道。

農友農會統統苦

雲林麥寮鄉農會總幹事許丕修就說,沿海四鄉鎮--麥寮、台西、四湖、口湖,過去有「四大金剛」之稱,農漁民只會借錢,不會還錢,加上海口人有錢就花的豪放性格,農會借貸出去,往往有去無回,「農友苦,農會也苦。」

秋冬交際,車行至台西外海,勁風捲起飛沙、苦水自台灣海峽倒灌,不一會兒,車窗已成毛玻璃。處於惡劣天險,一對老夫婦何樓身軀,正將一串串「蚵仔栽」擲上膠筏,準備載至外海放養。

海風吹得眼睛難以撐開,老婦人字字吐得艱澀:「艱苦、艱苦、艱苦……。」一串蚵仔栽成本二十元,價格好時可賺百餘元,一艘膠筏載三百多串,一年一收,這就是兩人全年收入。她聽說六輕來,麥寮那邊一艘膠筏補助八十萬,「徵收去也好,老了,不做了,但要給我們補償。」

同樣的淒切,也映照在嘉義沿海,只是相較於雲林離島工業區紛紛定案,雲林地價早已翻飛,嘉義依舊保留原始的漁村風貌。

當地報紙這般形容嘉義東石鄉的生存環境;人行道變成蚵殼堆置場、堤防擺滿蚵條,瀰漫惡臭味,遇到漲潮,低窪地區會積水,久之成了貝蝦繁殖區,宛若乏人關照的棄嬰。

這種被遺棄的感覺,在嘉義隨處散放。

前嘉義縣建設局長王宗州明白表示,嘉義的三大地主;林務局、台糖、台鹽分別占去山區、平原、沿海的可生產地,也限制了土地利用。

以阿里山為例,缺乏相關單位引導下,農民在法令縫隙裡求生存,造成了今日的「山癌」。

緣著阿里山公路往上攀爬,海拔二千公尺以下,再也沒有一片山壁是完整,檳榔、茶樹搶奪了森林的棲息地,原本林務局租給農民造林的林班地,利之所驅,農民都違規使用,改種檳榔與茶。

再展童顏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茶與檳榔,已成了山區居民的經濟命脈,也改變了此地的生態。

蜿蜒綿長的阿里山公路,自海拔九百公尺的隙頂至近兩千海拔的石桌,約莫一小時車程路段,山嵐氤氳,不絕的茶葉店,不時往腦後拋。一位林姓老闆,三十歲,是山上少見的年輕人,他還記得小時這片茶園都是杉木,經濟來源多半靠採竹筍,直到近年改種茶,生活才改善。

事實上,一甲茶園年淨收可達百萬,相較於山下稻田一穫十來萬的收入,算是高利潤作物,也因此喚回不少外流人口。隔鄰的梅山鄉,也是以產茶聞名,鄉公所村幹事劉嘉福就誇稱,在山上,採收期絕對零失業,相較於過去的收入,至少改善三十倍。

從阿里山公路岔口下溯曾文溪谷千轉羊腸曲徑後,忽逢寬闊深谷,是曹族部落山美村,村裡年輕人都回流了,因為山上工作機會比山下還多,做茶、採檳榔,一天工錢都有兩、三千。村裡唯一的山美國小,也再度展童顏。

近年由於濫墾導致水土流失,林務局計畫將租權收回,招致不少反彈。山美社區理事長安勝吉就不滿地表示,高海拔居民並非什麼作物都能發展,一旦生存受威脅,他們將向林務局索回這塊祖先留下的地。

「自古以來,到山上都是逃生死的(走投無路),砍材,材沒了,種竹,竹會開花死,百姓總要過活。」一位阿里山公路沿線居民回應。

什麼都要錢

回歸問題原點,從事一級生產的農漁民,總在看天吃飯,在濱海,是蚵仔、鰻魚,在平原,是大蒜、瓜果,在山區,是茶葉、檳榔,發了財,一窩蜂搶種、搶養,否則放下田地,出外討生活。就是這群人,構成雲嘉人的主體,也是雲嘉生活品質,具體而微的展現。

於是不變的定律在惡性中循環;農漁生產生存不易,中壯年人口外流,雲嘉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往一0%邁進,遠超台灣平均值的八%。「能在本地提升品質的人口,都已在外打拚。」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曾志朗觀察。

而少數回流的年輕人,最能深刻感受,家鄉所能提供的資源,竟是如此有限,教育便是其中一例。

斗南人,在雲林最大廠商--福懋公司擔任高級專員的張憲正,五年前舉家從台北遷回雲林,遠離台北,因為當時台北的生活品質都落到谷底,例如壅塞的交通、惡劣的空氣、超高的房價,儘管有最好的學區、最好的音樂廳,「但何有予我哉?」

只是回鄉後,城鄉差距立刻顯現。由於小孩子適逢就學年齡,他才發現台北沒有的現象;國小校長、教師的升遷、任免都受縣府官員、各級民代左右,家長為了小孩子進最好的班級,還要為是否關說、請託費心;經濟狀況還不錯的家長,便將小孩往私立中學送。「我們繳的稅不比台北市民少,但相對享受的資源卻少很多。」張憲正深有體悟。

至於高中教育,「台北最差的學校,升學率都比雲林最好的學校要高。」十三歲就離家求學的張憲正,憂心自己回來了,屆時小孩又要離自己而去。

在雲嘉匯聚人口的都會,無論是十萬人口的雲林斗六市,還是已升格為省轄市的嘉義市,都呈現鄉村都市型態,工商、消費還停留在基本需求。

以嘉義市為例,當年與新竹市一同升格為省轄市時,人口二十五萬,至今依然沒有進展。前嘉義縣長涂德錡形容:「本來是小康之家,如今變成兩個貧戶。」因為一組人馬拆成兩個政府,什麼都要錢。

流行慢了好幾拍

十年前,最具商業消費指標的百貨公司--遠東百貨進駐嘉義市,上午後,仍然沒有第二家與之競爭。由於競爭力弱,百貨公司提供的商品往往令人失望。

嘉義新港衛生所主任陳振芳一年前自台北返鄉服務,有一天打算花三小時到遠東百貨採購,結果不到半小時,便沮喪而出,「因為沒有我要的襯衫、領帶、皮件。」如今他都遠赴台中,或者台北採購。

嘉義縣警察局警官吳元助也比較,流行資訊,嘉義都慢得多,「台北已經三折,我們還在五折。」

其實雲嘉鄉間由於人民知識程度較低(國中、小教育程度以下者,均逾八成),藍領賺錢比台北中產階級更要付出勞力、血汗,因此金錢花用都偏向實用。

住在大林鎮的吳元助觀察發現,鎮上居民會到百貨公司「看」流行服飾;要買,還是回到自己鎮上的服飾店。

在嘉義宏仁女中教書的黃亞玲認為,嘉義人很難接受新的東西,買東西總要「俗又大碗」,只要物質溫飽,不要文化提升。

這樣的「實用」觀,正反應在他們的休閒文化生活。

在斗六街上,這幾年終於開了一家金石堂書店,但是張憲正比較發現:「斗六的金石堂就是和台北、台中不一樣,連台南市都比不上,時間的落差太大。」由於週轉率不高,除了一樓的暢銷書與其他縣市相同,二樓的專業書籍明顯不足。而民眾買報紙,為的是求賜一張明牌,而非報紙裡的新聞。

儘管雲林縣文化中心也辦藝術表演、文化講座,但是偌大的場地,永遠也不會客滿。「這裡只有全民講座,例如林清玄,我需要的高層次、專業演講永遠也聽不到。」張憲正表示,在雲林,斗六、斗南、虎尾三市鎮偶有這些活動,一離開,什麼都沒有。

若要更高層次的文化刺激,只有鄰近縣市彌補。張憲正以時間換取空間,帶小孩到台中科學博物館、美術館,只要花一小時,甚至這兩年,他還每天通車到台中東海大學修完碩士學位。

住斗六市郊的中時晚報記者張純一,每隔一、兩個月,會與三五好友到台中洗三溫暖、打保齡球,「到不夜城玩比較有氣氛,在斗六,不到十點就死氣沈沈。」

既比不上台中、高雄具國際都會潛力的都市,也沒有花蓮、台東未開發的好山好水,想變的心情,始終在雲嘉人心底打量著,主政者更是畫出大工業、大計劃,力求迎頭趕上,只是雲嘉人不知,還要等多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