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健康面對健康檢查

馬萱人
user

馬萱人

1995-10-15

瀏覽數 15,600+

健康面對健康檢查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5 / 11月號雜誌 第113期遠見雜誌

「為什麼現在我又沒病了?」一位中年男子向一家傳銷式健檢診所咆哮。這家診所曾初步判定他有肝腫瘤,可能需要挨一刀。但是,當他跑遍各大醫學中心複診之後,綜合結論卻是他的肝沒有問題。

這位受檢者在飽受精神折磨的狀態下,的確很難冷靜理解;再精確的體檢,一樣有「假陽性」反應的機率,醫師有責任堅持合理的懷疑。不過,他的健檢主治大夫在事過境遷之後不禁感歎:「難道他希望自己有病?」

※※※※※※

一位年剛過三十、沒生過大病的單身女郎,最近心血來潮作了一次全身健康檢查。結果一喜一憂--她頭一次知道自己是先天性地中海型貧血症潛在患者;除此之外,一切OK。同時,健檢醫師提出善意警告:如果打算結婚,別忘了「體檢」未婚夫是否和她一樣,免得讓子女成為罹患此類貧血症的高危險群「這樣子我更難嫁了!」她自嘲。

※※※※※※

健康檢查,就是如此令人又愛又怕。結果沒病難免嫌白花錢;稍有徵狀又得提心弔膽,「它像算命,代表人對未來矛盾的期待」,一位公關公司副總經理直喻。

人也要定期保養

儘管存在矛盾情結,今年還沒作過健康檢查的人,似乎是落伍了。除了各大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原有的體檢科陸續擴充,標榜專業健檢的診所也四處開張,其中首創以傳銷方式經營的美兆診所,更號稱去年有五萬人次受檢,預計目標將達一年十萬人次。

一位任職於教學醫院績效組的高級專員研判,從各大醫院健檢科得在二至四週前預約、私人健檢診所異軍突起的現況來看,「台灣健檢「市場」仍求過於供,值得開發。」

的確,有錢有閒之後,健檢中心已不再是中老年人或潛伏病患的天下。從前大夥兒吃不飽,誰會沒病找病看?如今荷包漸滿,罹患各種「老年症」的年齡層又往下移,不少正直壯年的男男女女,便拼命往花費動輒上萬元的健檢中心跑,想弄清楚自己「真健康」還是「假健康」 今天沒病不代表明天沒病;「未發病之前就開始診治,才是上等的醫療行為,」美兆台北診所家庭醫學科醫師陳尚明如是說。

上述現象,多少反應了現代人想掌握命運的企圖。比起算命只能暫時安撫心理上的不安感,健檢則能實際偵測生理上的不可知。一位社會趨勢觀察者曾剖析,時逢凡事不確定、充滿危機感的世紀末,任何證明文件(無論它是否經過「證明」),都會有人搶著要,例如外國護照、紫微命盤。一份健康檢查報告書,至少是由專業人員開立,「健康也能「背書」,是件多麼美妙的事,」一位今年三十四歲、已有兩次全身健檢經驗的會計師表示,「只要我還能負擔,就會一直作下去。」

在近來動盪不已的社會環境中,這股渴求心安的願望若遇上人生轉捩點,更易強化健檢的動機。根據一位健檢科護理長非正式的觀察,結婚、出國、換工作及退休前後,都是健檢的「旺季」(正如算命的熱門時機。)

「雖然答案可能是負面的,也總比不知道好,」正步入更年期、計畫趁休假時住院健檢的一位女性公務員說。

無論動機如何,願意健檢的民眾持續增加,聽在倡議預防保健觀念的人士耳裡,可是好消息。二十一世紀的醫療趨勢顯示,真正健康的人,應該具有篩檢疾病、防患未然的意願與能力。「人就像汽車一樣得定期保養,」新光醫院體檢中心主任呂清元醫師認為,「所以健康檢查是必需品。」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長庚醫院健檢中心主任呂學重醫師也分析,以人類的需求層次而言,健康檢查僅略高於吃飽穿暖,是介於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的層次,只是,「許多人在追求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要時,忽略了這項基本動作。」

行銷手法層出不窮

將健康檢查定位為基本需求,整個自費就醫行為又有大眾化、年輕化與規律化趨勢,看在健檢業務經營者眼裡,更是利多消息。雖然健康檢查仍屬醫療行為,不得任意刊登廣告,不過,腦筋動得快的醫院行銷人員,搭上世紀末崇拜健康的風潮,依然能靠產品、價格以及通路等要素,將健檢市場的大餅愈畫愈大。

針對不同的目標消費群,新開發的健檢產品,有「麥當勞式」(強調方便迅速)、「生產線式」(強調過程流暢)、「觀光旅館式」(強調住院設施)等,也有人以「幼兒牌」、「婦女牌」、「老人牌」甚至「癌症牌」等不同定位進行包裝;價格等級則分「簡餐」、「套餐」、「全餐」及「滿漢大餐」(從三千元至一萬八千元不等),會員與非會員之間亦有價差。

更出奇制勝的是通路,登廣告、業務員走不通,就從醫院其他科的「客源」下手,或是來個多層次傳銷手法。「只要在宣傳過程中不提及專業醫療知識,就不犯法,」一位健檢產品傳銷商解釋。

除此之外,強調「售後服務」的健檢中心亦為數不少,有的持續追蹤病人現況;有的提供電話醫療諮詢。大醫院強調事後治療方便;小醫院則標榜免費轉診服務,不一而足。至於接受轉診患者的醫院,是否也接受他在別處所作的健檢結果,就看大醫院態度了,「重新再來一遍的機率並不低」,一位教學醫院健檢科醫師提醒。

心態健康最重要

細察這些五花八門的健檢產品,其中有不少附加了非關醫療品質的主觀價值(例如裝潢好壞、價格高低),是強化之後的「基本」需求。至於那些才是受檢者的真正需求,則不一定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診所最關心之處。而所謂大眾化、年輕化及規律化等健檢趨勢,私人醫院的媒體造勢活動,亦有推波助瀾之效。

衛生署保健處處長賴美淑擔心,有些傳銷公司以健檢為商品,鼓勵消費,會扭曲了健檢的含意。她進一步說明,健檢如果過份專注儀器檢驗,而忽略了醫師病理檢查、詢問病史及評估危險因子,對受檢者並非福音。榮總健檢科譚振熀醫師亦堅持,健檢時必須有專科醫師(而非檢驗人員)事前問診、事後會診,才能真正了解受檢者的需求,「況且,很多症狀必需靠醫師觸診及面談來判斷」,譚振熀說明。

賴美淑強調,主動尋求健康檢查的人,表示他已經關心自己的身體,健檢醫師應當適時「介入」,建立受檢者正確的健康觀念(例如強化體能、改善飲食習慣),才能發揮健檢的最大效益。

平心而論,近日數家以創新行銷手法帶動健檢風的大眾化診所,確實有助於國人系統性地篩檢疾病,「一年五萬人的受檢者中,兩萬人患有慢性病」,美兆陳尚明醫師統計,傳統綜合醫院附設的健檢中心,多少年來也僅維持每日雙位數的業務容量,較難全面宣導預防醫學觀念。

無論如何,檢查健康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後續動作。算命的人改運常常徒勞無功;健檢的人則不然,除了基因暫時還不能改,生活習慣總可以依檢驗報告適度調整。無論有病沒病,「關鍵是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健康檢查」,多位健檢專科醫師一致建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