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除了舊怨,又結新仇-以巴水源爭奪戰

陳玉梅
user

陳玉梅

1995-10-15

瀏覽數 27,050+

除了舊怨,又結新仇-以巴水源爭奪戰
 

本文出自 1995 / 11月號雜誌 第113期遠見雜誌

約旦河西岸--《聖經》中的朱迪亞與撒馬利亞(Judeao-Samaria),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夢想的土地。以色列二十多年的強力占領,鼓勵猶太人至此屯墾,造成一塊土地上不同生活方式的以、巴兩群人。九三年,以巴簽訂和平協定,試圖改變雙方的失衡關係,給予巴人平等的自治權。到目前為止,約旦河西岸阿拉伯人聚集的七大城市即將自治。但是,區分猶太移民與土生土長巴勒斯坦人的指標並沒有多大的改變;種族、宗教、貧富、政治與社會位置等不可勝數,隨時成為引爆以巴衝突的因子,另外還有一項不太引人注意的衝突點--水。

被占領區的巴勒斯坦人被安置在水源奇缺的地區。以色列每年從約旦河西岸抽取的水量中,九倍於猶太移民的巴人,僅使用總水量的四分之一,平均每名巴人的使用水量不及以色列人的三分之一。

連以色列人對於這樣的水量分配也相當疑惑。二十六歲,住在EFRAT的住民羅森保面對隔壁缺水狀況表示;「我不曉得這水源是怎麼分配的,它真的不太公平。」巴勒斯坦人則認為,水是從自己的土地上流出的,對水他們竟沒有自由的使用權。以色列當局的態度則是,對水權的絕對控制,是防範敵意的阿拉伯國家切斷水源的方法。況且,約旦河西岸地下的砂石含水層,不但供給占領區的猶太移民使用,更占了以色列全國供水量的二五%。因此,即使以色列答應讓占領區的巴勒斯坦人自治,但是對水權,還是持保留的態度。

因為,要生存就是要有水。在這個水源稀少的半乾燥地區,以色列努力利用技術、能力改變這個地區的水文地圖。一九六七年,以色列發動六日戰爭,部分原因就是看中西岸的水源。現在,它雖然同意從占領區撤退,稀少的水資源卻令以色列不忍放下既得的利益。

以色列的官員就曾強硬的表示,絕不會讓巴勒斯坦人擁有對以色列水源供應卡脖子的潛在能力。

但是問題是,目前以色列可以使用的水量,已經使以人用水到了浪費的地步。約旦官員聲稱,以色列平均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已達三百公升,與西歐國家相等。不管這個數據是否被誇大,以色列活躍經濟所提供予自己公民的是游泳池、洗衣機、淋浴等相當耗水的活動。而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只得靠天幫忙--在屋頂接雨水。

與水源共存亡

以、巴在未來需要的水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在以色列「流亡者聚集」的國策下,其人口的增長除了自然的生育率,還有移民增加的人口。再加上西岸一百多萬的巴勒斯坦人,如果以、巴人口以每年三%的速度增長,到了二0二五年,人均使用的水量大概只有目前的二分之一。若再加上巴人自治,為開發經濟,基本建設及農業所需的用水,每人平均可以使用的水量就更令人擔憂了。

以色列目前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只純粹的考量自己的水權是否受控。因為,就算它持續地掌握現有對水權使用的優勢,預估到了二000年,它對水的需求,可能會超過目前供給量的三0%。而目前缺水的巴人,會利用各種方法取得水。屆時超抽的地下水,再加上過去二十年在西岸的過度用水所造成的水質惡化及生態破壞,可能使雙方面臨更大的威脅。

水資源問題更使得糾結的以、巴政治問題、歷史恩怨及宗教紛爭雪上加霜。儘管,九五年九月和平協議有新的進展,但並沒有改變以、巴之間長期存在的不信任。對於受剝削的巴人而言,和平只是幻想。除非這兩個民族清楚地意識到:不是共同生存、就是共同毀滅。共享水源能讓共存亡的基本共識得以建立。部份巴勒斯坦人就認為,只要解除對巴人的用水限制,與他們的猶太鄰居利益均霑,同受約束,他們之間要和睦相處是可能的。部份猶太屯墾區的移民也不反對這種作法。畢竟,限制巴人飲水的辦法,並沒有為以色列增加多少可以使用的水量,反而造成以人用水的浪費。限水形成的困頓景況,很容易使巴人質疑以色列在和平談判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誠意。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水又成為雙方宗教基本教義派的武器,以捲入爭端或挑起戰亂。聖經與可蘭經賦予了水神聖的象徵意含。創世紀中,上帝創世前,「靈運行在水面上」,聖經中多個場景都在水井旁。水在中東更是另一個激發宗教情感的介質。可蘭經中「水為生命之源」,回教教規明白表示,水是其主的恩賜,不應禁止別人使用。

水的搶奪,相當可能成為右派激進主義者動員社會基礎的訴求。屆時,反對和談的市場繼續擴大,今日尋求和平談判的多數,也將成為明天的少數。而對以色列當局而言,它也必須向人民保證,隨著水權的交回,以人在未來仍有合理的用水量。

淡化海水之夢

以色列似乎也意識到雙方有可能為水發動另一場「六日之戰」。談判到目前為止,以色列將西岸的水資源權力全部移交巴方未來,以色列會在五年內把約旦河向約旦河西岸增加一.六億立方米的水;裴瑞茲並同意在此期間,巴人可以在西岸尚未開發的水層中,鑿新的水井。同時,以方也提出共同開發、建造海水淡化廠以解決未來水資源缺乏的問題。以方意思其實是說他們願意提供技術、把沙漠化為綠洲的經驗以及運用再生水的農耕方法。這一方面是避免水塔在別人家屋頂,也是解決雙方在末來持續增加水量需求的長遠方法。

這個提議雖然誘人,但造價昂貴的海水淡化廠,需要的資金令人咋舌。因此,對於渴望中東和平的西方人士而言,金錢援助對此區和平的夢想而言是最實際的。

但是,這筆錢一定花得值得。

據研究水資源的以色列政治學家納基馬尼估計,建造一個可供應十萬人的海水淡化廠工程所耗資金也只不過相當於一架噴射戰鬥機的費用。以色列水資源負責人丹也表示,建造足以供應這區未來十年內脫鹽水的這筆費用,比一場小規模戰爭的花費還少。不管有無可能,想像一下中東未來的景況:武器競賽的錢都被利用為開發水資源。夠吸引人的吧!

不過夢想歸夢想,和平依舊遙遠。以色列目前需要以水換取更紮實的未來。它需要表現出對巴勒斯坦貧困階層的照顧,水源的合理分配是個可以著力的起點。這不見得是退讓,而是讓以色列民眾能提前思考在不久的將來也會面臨的用水問題;同時,也是削弱巴勒斯坦激進教派動員社會不滿,再度升高恐怖主義的方法。

顯然,除了將希望寄予未來海水淡化場的建立,在水權交回巴人前,以色列必須有效的管理以色列人對水的使用,並分配更多西岸的水予巴勒斯坦人。這不啻是雙方學習共存以及建立彼此信任關係的另一個機會。

以、巴的和平會走向何方?在用水問題解決前,可能還得等一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