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圓人團圓,但歡慶佳節之際,心臟科醫師也提醒,高油的烤肉和月餅淺嚐即止,因為心血管疾病是國人的第二大死因,而高血脂正是血管硬化的一大危險因子。
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16年國人死因統計,平均每13分38秒就有一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一旦膽固醇爆表,極可能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
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三高」,都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但一般民眾對高血脂的危險意識較低。
中華民國血脂和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副院長葉宏一說,現在不少便利商店都有血壓計,血壓測量非常方便,各級醫療院所都有醫師、營養師和衛教師組成的糖尿病照顧網,很多民眾家中也有血糖機,但膽固醇一定要到醫療院所抽血檢驗,因此常被忽略。
估計,國人高血脂盛行率約為十分之一,也就是約有240萬人有血脂過高的問題。以馬偕醫院為例,葉宏一說,台北、淡水兩院區統計,每個月約有170多人的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膽固醇)高達190mg/dl,而壞膽固醇的標準值應在100mg/dl左右。
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由於低密度膽固醇會附著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狹窄、阻塞、硬化,是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的不定時炸彈,因此也被稱為壞膽固醇。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常敏之9月才到西班牙參加歐洲心臟學會年會,他說,今年大會的重點就是,壞膽固醇愈低對心血管愈好。他進一步解釋,以往醫界認為,沒有任何心血管疾病的人壞膽固醇標準是100mg/dl,但最新分析發現,壞膽固醇若能降到70mg/dl,甚至50mg/dl,更能降低罹病風險。
常敏之提醒,臨床上有一群人因基因突變,會嚴重影響體內膽固醇的代謝機制,導致壞膽固醇高的嚇人,數值高達500~800mg/dl,這種「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心血管疾病最沉重的殺手,罹病風險比常人高出很多倍。」
估計全台有遺傳性高血脂症的患者約有5萬人,但目前健保有登錄治療者僅有500多人,也就是說,仍有九成九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是高風險族群。
常敏之說,依照嚴重程度,遺傳性高血脂症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患者從父親或母親任一方遺傳到異常基因的「異合子」;另一種則是從父母雙方都遺傳到異常基因的「同合子」。而症狀嚴重的「同合子家族性高血脂症」的心血管發病率是一般人的20倍。如果沒有及早接受治療,到20歲時有一半機率會發生心臟病。
遺傳性高血脂症,除了壞膽固醇高的離譜之外,患者的手肘、膝蓋、腳跟等關節部位,很容易出現黃色脂肪瘤,眼睛的角膜周圍或上下眼瞼也會有脂肪瘤。但只要好好吃藥,脂肪瘤就會消失。
名畫蒙娜麗莎中的「達文西密碼」,2008年被解開,原來蒙娜麗莎就是家族性膽固醇血症的患者,她的眼睛因為有黃色脂肪瘤,因此看起來有一種昏黃的迷濛美。
常敏之的患者之中,有三代十人都得到高血脂症,最年幼的患者只有5歲。他提醒,若家中有一人確診為遺傳性高血脂症,其他家人都要來檢查,及早透過藥物治療、飲食和運動好好控制。
高血脂症的生活四要
1. 血脂要檢測,定期抽血檢查,追蹤血脂。成年人的壞膽固醇應低於100mg/dl;未成年者應低於135mg/dl;曾發生心血管疾病者,如做過血管擴張術、裝有支架者,壞膽固醇應低於70mg/dl。
2. 飲食要注意,少吃內臟、蝦頭,多吃蔬果等低脂食物。
3. 運動要規律,每周定期運動,維持體重。
4. 治療要持續,遵從醫囑,定期回診,注意血脂是否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