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在英國獲得「皇室特許」地位,是一個學院的莫大榮譽。請問頒發這項特許是由那些人決定的?評核標準是什麼?獲得了此項地位,又有些什麼其他好處?
答:倫敦企管學院是英國所有企管學院中第一個獲得此項「特許」的。倫敦大學名下有不少歷史悠久,而且也同享盛名的學院,如政經學,e也並未得到此一地位。
一個學院是否合乎頒授此項資格,通常是由女王顧問組成專家小組,再諮詢大學資委員會(UGC)、教育與科技部、英國管理協會等團體的意見,並共同審核。其過程主要是諮詢。而是否授與並無一定的具體準則可循,主要是看一個學校的整體素質。
有了此一地位,學校可以自己的名義頒授學位,在校政上能有完全的自主權,財政也能獨立。不過,以前我們與倫大當局也沒有什麼衝突,我們一直相處愉快。
問:請談談貴校的聲望特色是什麼?
答:幾年前,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有一篇文章,列出了十家最好,或是說最負盛名的企管學院。我記得其中五家在美國,另外五家在美國以外,其中包括本校、曼徹斯特企管學院、與法國的INSEAD。
此外,風負盛名的史隆課程計畫只選擇了麻省理工、史丹福與我們合作。
當然,在執行細節上我們略有不同。例如入學考試,九個月課程只給文憑,不授學位等。在此情形下,有許多大企業派學員來,我相信這表示了他們認為本校的教育能使學習的個人獲得最大的附加價值。此外,做歐洲生意的公司,喜歡在歐洲唸書以利於多瞭解這個地方或者也是一個原因。
無論如何,能由本校執行史隆課程,實在是我們的一大榮譽。
問:請問貴校的基本教研路線與美國的主要企管學院有那些相近或特異之處?讓我們以芝加哥大學與哈佛大學為例來比較?
答:芝大較偏向理論與分析的路線,哈佛則傾向個案研讀;我以為本校走的路線較近史丹福。如論教學與研究的平衡,則我們較與賓州大學的華頓企管學院相似。但我們也有自己的特點。
強調學生實務經歷
首先,我們較強調所收MSC新生的工作經驗。我們希望他們具有較廣泛的實務經歷。其次,我們在正規的MSC課程之外,開有較多的現職管理人員,高階經理人員的短期班,學習期間長有近年短至數日不等。我們如此做,是為了配合英國的環境。英國大學的正規企管教育在六0年代初才正式開始,而每年的畢業人數也不夠多。譬如美國一年就有七萬企管碩士畢業,而英國才只有一千五百人。
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之下,我們必須有其他的途徑來加強英國管理階層的現代化與管理人員的進修。當然,我們的短期班也有相當的國際色彩,有不少歐洲與亞洲地區的學員。我相信這一點是我們與史丹福和賓大華頓企管學院較大的不同。
目前華頓固已開有一些短期班,但史丹福尚少。
密集的知識訓練
問:在教學上,貴校側重些什麼?
答:我們一直希望課程及方法能切合學生所需。就短期班而言,原則是密集的知識訓練。方法有個案討論,也有教科書研讀與小型的研究,看各班的性質與課程而定。正規的MSC第一年則要選修很多核心課程,下學期除了選修課外,就是研究報告的撰作,以訓練他們的獨立研究能力。教學方法也是個案討論與講授並重。
因為學生進來時已有相當多的實務與工作經驗,所以我們的注意力,可以放在加強學科與專業訓練。他們的反應也有助於課程的調整以切合實際所需。我相信在如此的組合之下,學生所得到的是可以與管理工作相配合的教育。
問:貴校的碩士班與博士班教育方向或精神有什麼不同?又據我所得印象,倫敦企管學院的博士訓練仍是英式的,幾全以學徒式研究為主,而不像美國式的研究與妥善組織的課程並重。為什麼企管碩士接近美式,而將來可能要教書的企管博士則不是?
答: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主要是給予獨立研究的訓練,預備他們將來當大學的老師,或在企業中找到研究、發展等幕僚性質的工作。
招生的對象主要不是企管碩士,因而他校或外國的學生也收的較多。碩士研究生則與一般的MBA教育一樣,以培養未來從事高階層管理的人材為主。
在老師方面,一般教博士班的老師或可以收研究生的老師都是較資深的,而且漸已要求他們最好具備博士學位。新進的教師無論學歷,通常要等上三、四年,且研究已為院中同仁認可,才能收博士研究生。
英美混合的博士班
至於我們的博士教育,我以為應該說是英美混合式的。因為我們目前要求學科背景差異大、基礎不足的學生補修本校MSC的核心課程。其他學生也要求他們在第一年先唸四門課,包括「研究論壇」,其後並提出研究大綱。
在程序上我們一般又要求研究生先註冊為哲學碩士(M. Phil.)生,再視情形才准轉為正式的博士研究生。我承認,教書是該有較多不同學科上的訓練,而我們已盡力往這方面做。
問:你可以簡單地說明一下,貴校老師的聘用、考核與晉升等方面的制度或做法嗎?
答:我們學校沒有長聘制。一般新進老師是以一份三到四年的合約聘用的,接著會再連著給兩份大約各是三年期的合約。在第三次合約期滿後,如雙方滿意,便給「公開合約」(open contract)。它近似長聘,但是安全性較不同,可因財務或其他原因解聘。
一般老師的聘用評估或升等都由院內老師組成的聘任委員會來做。評估標準是作整體觀察,教學研究等方面都會考評。我們不會特別只注重某一項目,或刻意強調某一具體準則。我們是整體看的。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幾乎是沒有研究工作的成果就不可能升等。
整體評估教師表現
問:可否請進一步說明貴校評估教師升等的「準則」,或是某些「考慮」?我相信任何學校都一定會有的吧?
答:如果一定要列出來,那就是:
(一)教學,
(二)研究,
這兩項一定要有一項被評估為「卓越」。
(三)主持與管理各類教學課程與研究計畫的成績,
(四)在外界的聲望、地位與受「信任」的程度。
如果(一)、(二)項的表現是「相當好」,則我們期望在這後面兩項能有很好的表現。不過,我要再強調,我們一般是作整體觀察的,包括了以上四項考慮。我們無法對各別項目給予教學上的比重與評分,也不打算如此做。
問:一般企管學院正如你所提及的,多少都會鼓勵或注意教師與企業界的聯繫;但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擔心教師太過耽於外務,以致影響了教學由「研究工作。換言之,「教學與企業界關係」以及「研究工作與企業界關係」常是難以取捨,顧此失彼的。貴校在這一點上有什麼看法與做法?
答:我們也有這種顧慮的。目前我們容許老師每週出去工作一天,當企業顧問或為他們做研究。在這種情形下尚不致影響教學與對研究生的指導。我們也鼓勵老師嘗試只做「就長遠觀點值得做的」研究或企業研究工作。換言之,要能在管理教學上有用,在個人的事業發展上有用,要能贏得外界的聲名才去做。我們不鼓勵這些工作與教學脫節。
對教授治校的看法
問:依你的說法,倫敦企管學院這種政策之下,老師們的研究工作是較偏向於對管理實務直接有用,或者是管理顧問形式的報告了?
答:大致是如此。本院教師的研究許多是直接解決企業某些特定管理上的問題。例如教作業管理的老師們建立一套用電算機來將銀行作業「自動化」的方法;或是設計程式與系統利用個人電腦來學習生產管理課程。
凡本院老師能獲得企業界的研究獎助或為院方爭取到研究經費的,我們都會視為他們的事業成就。
問:如你所拿的這本「遠見」上的柏克萊加州大學的介紹所說,不用自己的畢業生作「近親繁殖」和「教授治校」是該校成功的主要因素。不知你的看法與貴校在這兩方面的做法是如何?
給教師經濟誘因
答:我在原則上同意這種說法。
就聘用自己的畢業生方面,我們也是儘量避免。到目前為止,只有數個任用的例子,且均屬較特殊的情形。例如原任本校的研究人員,後來在校進修博士,因成績優異,又有實際的需要始聘其續留任教。
要徹底執行這個用人政策目前並不容易。你或者知道,英國大學薪水不高,一般學校都不易找到有博士學位而又願意在大學教書的人。選擇實在有限。未來怕情形會更嚴重,例如我們的博士畢業生有一半任職海外,四分之一到企業做事,其他的才到本地大學,包括本校教書。為應付這個難題,我們又極力在擴充招生名額,由較早的收十二至十五人到二十人。但長期而言,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靠多給教師經濟的誘因,鼓勵青年人從事教職。
在教授參與方面,我們是一直如此強調的。本校名義上的最高權力機構是管理委員會(Governing Body),有如你們的校董會。成員共二十三人,十四人來自企業界,包括公營事業,一人來自政府,三人來自其他大學,本校則有五人,包括教師代表。但這個委員會實際上對校政干預極少。
教師高度參與
校政的管理與運行,例如實際上的決策與具體工作乃是由院務會與許多教師組成的委員會來負責。院務會由教研人員組成,負有決策責任,也可出席對管理委員會建言,影響力頗大。而教師委員會包括聘任、課程、人力資源等,委員會則負責全院或十個各別專業及研究中心內的實際行政、決策。我想,教師的參與程度是非常高的。
問:你對香港中文大學或亞洲地區的企管學院有什麼建言?
答:我只能在原則上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那就是一定要配合當地的文化、環境與需要來發展。
西方企管學院的一套未必全能合乎你們。例如英國企管學院歷史較短,許多方面受美國影響,但是我們還得溶入本地的環境,尤其是外界需要之中。不過我們發展出來的模式,或對歐洲國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但怕不能照搬去亞洲。
獨立或附屬
問:最後想請問你的是,企管學院究竟是附屬於大學之內作為學院之一,或是成為較獨立管理的單位較有利於其發展,一直是個爭論的題目。對這點你有什麼看法?
答:企管學院附屬在傳統大學之內是美國常見的例子。例如麻省理工,史丹福等都是依賴院外較多的支援設施,包括老師、研究、課程等而成為一流的企管學院。一般而言,附屬的好處是明顯的。成為大學整體的一部份,可以使得資源人力運用更經濟,學生學習的機會也可能大增。
但是在此一情況下,企管學院也會與其他院系競爭資源。許多企管學院的特殊問題不易受其他院系瞭解,在大學高層決策時難免受到若干掣肘等,則是要付出的代價。
英國企管學院,如以我們為例,能享有較大的自治地位,也是歷史的原因,以及由於倫敦大學的聯邦制傳統。不過我們的學生同時可與大學內其他的學院共享資源例如圖書、電腦等,這無疑是一大好處。
總之,企管學院的地位究應如何才好,就如剛才所說的,完全要看外在的環境與需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