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東亞造機場,空運爭市場

臧聲遠
user

臧聲遠

1995-09-15

瀏覽數 14,000+

東亞造機場,空運爭市場
 

本文出自 1995 / 10月號雜誌 第112期遠見雜誌

不分先進國或落後國,全體東亞國家都熱烈投入一場建造機場的運動。一百餘座新建及擴建中的大型機場,為東亞蓬勃起飛的基礎建設裝上了引擎,也為區域往來開啟更多扇門戶。

這波機場興建熱潮的推動力,主要來自空運量的激增。過去十年間,欣欣向榮的觀光旅遊與跨國投資,使亞太地區航空業創下年成長率八.七%的佳績,比四.三%的全球水平足足高出一倍。這也使得東亞國家的機場普遍瀕臨飽和的臨界點。

據估計,到二0一0年時,亞太航空客運市場佔全球的比重,將由日前的二七%繼續攀升至五0%,航空貨運市場則由四三%提高至六六%。再不快馬加鞭趕建機場,人機壅塞的情況將更為惡化。

另一方面,飛航東亞的機隊,擴充速度比客貨運量更快。歐美航空業者透過政府的談判壓力及所謂第五航權(延遠權),紛紛搶佔這最後一塊高成長的民航市場。而東亞國家也相繼取消國營或準國營航空公司的壟斷地位,把天空開放給本國業者。

過去十年間,經營國際航線的亞洲航空公司,增加了近三十家。其中佼佼者如台灣的長榮航空、日本的全日空、香港的港龍航空、新加坡的勝安航空、印尼的森巴迪航空,機隊規模皆已璨然可觀。而新增的國內線航空公司,更不可勝數,舊有機場自然無力容納。

此外,東亞部份後進國家,也以興建機場作為招攬外資與觀光客的手段。例如菲律賓的宿霧市,自從舊機場闢建為國際機場後,便利的空中交通迎來大量國外觀光客與外商,儼然成為菲國發展最快速的城市。

就數量來看,中國大陸在這波機場競賽中,以六十五座拔得頭籌;論密度,珠江三角洲則以五座全新國際機場居冠,居次的是東京大阪間的經濟走廊,規畫了四座新國際機場。

黃金打造的身價

這批機場的生力軍有何特色呢?首先,昂貴是它們共通的名字。日本關西機場的造價甫創一百四十億美元的記錄,南韓永宗島機場隨即以一百三十億美元迎頭趕上。而香港赤獵角機場的二百一十億美元天價,又使二者相形見絀。

機場用地無中生有,造就了這批新貴的身價。例如關西機場是全球第一座海上機場,位於離岸五公里、水深十八公尺的大阪灣中,係鏟平數座丘陵,大量填土造陸所堆積的人工島。赤獵角、永宗島及澳門機場,是將離島鏟平後,廢土就地填海建造的半人工島。而刷新泰國歷來公共工程造價記錄的廊牛吼機場,基地則位在一片眼鏡蛇出沒的沼澤。

它們除了整地費用令人咋舌外,聯外陸路交通網亦工程浩鉅。例如香港和澳門新機場的跨海吊橋,便分別摘下全球最長及次長橋樑的榮銜。

這些特大型機場選址於荒瞰之地,主要考慮在於噪音公害已成為機場土地取得及營運管理最大的難題。東亞地區舊有機場為此均訂有夜間停止班機起降的宵禁令,非但空運能量飽受限制,也為旅客帶來諸多不便。新機場則多可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經營。

此外,隨著冷戰畫上句點,昔日的軍用機場也成為民航機場最佳的現成場源。其中規模最龐大的是克拉克空軍基地改建計畫,菲律賓政府打算籌集三十億美元,讓這個飽受皮納士波火山蹂躪的前美軍駐亞洲最大基地重現生機。而台灣也有意讓第三座國際機場落址於清泉崗空軍基地。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新機場的另一特色是不單以機場為滿足,而以綜合的「航空城」為鵠的。南韓的永宗島機場和台灣的中正機場第二期擴建計畫,皆有意在機場周邊發展航空快遞、國際會議中心、自由購物區等相關產業。

野心更大的是澳門,新機場的填土造陸計畫,不但為發展腹地不足所苦的澳門創造三0%的新生地,更為當地運輸服務業及旅遊業帶來大量商機,預估可將GDP提高四0%,使澳門由褪色的賭城脫胎換骨,成為新興的航空城。

誰來主掌東亞空運?

新機場對東亞航空事業的發展利弊互見。航空公司今後無庸再苦惱分配不到起降時點與登機門位,但機場昂貴的造價轉嫁成昂貴的收費,卻令航空公司不堪負荷。

例如香港政府為籌措赤獵角機場的工程經費,一口氣把啟德機場落地費調高二七%。而關西機場則擠下東京成田機場,躍為全球收費最高的機場;其落地費是曼谷機場的六倍,機場稅為啟德機場的五倍,班機載客率非得坐滿六五%以上,始能勉強損益平衡。

此外,新機場也構成東亞國家與歐美航權談判的包袱。為了養活新機場,必須招攬國外班機過境起降,對於雙邊航空協定中偏厚外國航空公司的規定,遂不能不作出讓步。

東亞地區目前因機場容量飽和、天空嚴重塞機,導致「空中接近」事故頻傳,地面航管人員工作負荷過重,這些問題隨著新機場闢建後,都可迎刃化解。但機場密度過高,卻帶來新的飛航安全隱憂。

機場之間至少需距離三十公里,否則即有撞機之虞。但以珠江三角洲的澳門及珠海機場為例,相距卻僅僅二十一公里。如何建立整體的空域管理及雷達系統,成為大陸及港澳民航當局最頭痛的問題。

東亞的機場興建運動是否熱過了頭,而有演變成惡性競爭之虞?

此種顧慮似乎言之過早。關西機場預計啟用五年便能損益兩平,赤獵角機場只需四年便可開始回收,深圳機場則在開幕兩年內躍為大陸第四大機場,堪稱形勢大好。有人以美國擁有五千五百座機場為計算標準,推估東亞的機場熱還有很長的路可走。

放眼未來亞洲,誰主空運浮沉?

中國大陸的浦東、日本的關西和南韓的永宗島等三座新機場,在東北亞空運中心的角逐戰中尚難逆料勝負。在華南地區,香港已穩居樞紐地位,環珠江三角洲各機場充其量只能爭取成為香港的主要輔助機場。東南亞方面,老牌的新加坡樟宜機場,將面臨馬來西亞雪邦及泰國廊牛吼兩座新機場的強力挑戰。

至於高談躋身亞太空運中心闊論的台灣呢?在「三通」不通的綁縛下,恐怕早已籌碼盡失,淪為這場天空爭奪戰的局外人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