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到9/30 只到9/30 遠見39週年慶:【訂2年送1年】一年一度最低優惠倒數中

不列顛管理人員的搖籃-倫敦企管學院

段 樵
user

段 樵

1987-05-01

瀏覽數 14,300+

不列顛管理人員的搖籃-倫敦企管學院
 

本文出自 1987 / 5月號雜誌 第011期遠見雜誌

面對攝政公園,倫敦企管學院享有倫大各成員學院中最美麗的校園景色;但其實際建築物的面積十分有限;如把它放到台大法學院去,還塞不滿後者現在的校園空間。但在過去二十年裡,它培養了兩千位碩士,四千位參加中、短期管理課程的學員,以及兩萬位修讀過各類其他課程的管理人員。這些人目前幾乎均在企業中身居要職。

常設性課程

在各類提供給行政、經理人員修習的課程中,常設性的有:

(一)資深行政經濟管理課程:專供四十歲上下的資深高階人員進修,為期四個星期的密集課程;

(二)倫敦行政經理課程:專供有潛質的較年輕行政經理修習,一年開班兩次,每次為期十個星期,全時住宿並且密集講授與討論;

(三)行政經理繼續進修課程:為不能撥出太長時間全時進修的中小企業經理,或企業集團屬下公司管理人員而設的「分期進修」。為時六週,但分為三個連續的二週全時住宿。

(四)倫敦史隆課程(London-Sloan Fellowship Program):專為世界上各大企業訓練選拔來的三十歲左右、將來會擔大任的優秀管理人員而設。為期九個月,全時進修。實際上已經是相當於許多英國大學一年制的MBA課程了。不過結業後不授學位,僅發給修業文憑。

除了以上四項主要課程之外,尚有若干短期課程,由一天到兩星期(或三十個晚上)都有。一九八四~八五年共有十四類此等管理課程,均為個別課題(如財務、預測、投資)的講授,以加強行政經理人員的特定管理技能。 由於該校的卓越名聲,畢業生出路很好,所以雖然有的英國大學企管碩士可以一年修畢,但倫敦企管學院還是許多學生的首選。也由於有了近兩年的學習時間,該校對學生的要求十分高,幾乎就是一些夙負盛名的美式企管碩士班的翻版。

博士課程十分辛苦

不過與許多競爭火熱的企管所比較起來,倫敦企管學院的碩士班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團隊精神極強。在咖啡間,無論日夜都可以看到各小組內與小組之間對教材與個案的討論與意見交換。他們為何不擔心分數競爭?一位研究生說這要歸功於院方對學業成績的處理。首先,此校的成績早是絕不會寄給雇主的,也不會向外透露。其次,在成績分配上,百餘人的一班,每年大概會淘汰掉五、六位應付不了功課壓力的學生,只有三、四人在畢業時能得到「榮譽」稱謂。剩下的大多數都是一樣,外人誰也不知道那一個強。

但是,倫敦企管學院的畢業生就業統計,就整體而言卻顯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直接從事製造業工作,尤其是生產管理的,少之又少。如以一九八三與八四和八五年度為例,碩士班畢業生只有四分之一左右進入製造業,而更只有四%(八三與八四年度還為零)從事生產管理。金融與服務業的工作,吸收了大多數的畢業生。許多人表示,英國各個企管所都有類似的問題。這個現象與製造業在英國經濟裡的比重毫不相稱。他們認為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勢將使得英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失去再起的希望。但是除非製造業的生產部門能提高管理人員薪津,頹勢並不易挽回。

比較起來,在這兒唸博士課程是孤獨的旅程,而且前路漫漫,吉凶難卜。

基本上,倫敦企管學院的博士班仍是遵循著研究學徒制的精神,個別學生跟入門前自選的導師單獨修行。申請人不必具有相關科系的碩士學位,但在入學之前,要準備好今後打算做的題目及大綱,並且聯繫好願意指導的教師,才有被該校錄取的機會。近年來,較好的GMAT成績也成為必要條件之一。通常博士課程全日制的號稱為期三年,實際上比較長,而且中間退學者甚多。

想看最即時、詳細的完整遠見文章?現在訂閱遠見雜誌,2年送1年再送好書3選2!

據說前述現象在英式大學中是十分普遍的,博士研究生畢業率低於一0%的科系亦士比皆是。

老師薪資低

博士班畢業生真正能如預期進入大學教書或做研究的並不多。在最近的十九位畢業生中,只有九位擔任「學術工作」,而更只有兩個在英國的大學裡教書。其他多數在金融事業、顧問公司、國際組織與公共部門工作。導致這個結果的,大概與英國大學教師的低薪有關。據說,倫敦企管學院老師的薪津大約是新進講師(完成博士學位,無教學經驗)年薪一萬五千英鎊,並由此遞增至教授的二萬五千英鎊。其他英國公立大學也大致相仿,可能還略低一些。

總的來說,在短短的二十一年間,倫敦企管學院能獲得今日的盛名,誠屬不易。在英國、歐洲,甚至美國東岸,它是掛在不列顛的一塊金字招牌。畢業生個個搶手,老師在企業界也是身價不同,人人青睞。但是教師待遇相對偏低,企管學院為了種種原因又強調與企業界的聯繫,作為一個高等教育機構,也就難免面臨了一些兩難的困境。

企業聯繫後遺症

首先,為了讓教師在薪津之外有些收入而安其位,理論上容許一週一天搞他們的「企業聯繫」,但是據學生表示許多名教授事實上大概是一週回校一天。

其次,由於預算限制,資深職位編制有限,講師升高級講師或後者再陞遷都有瓶頸。例如去年有十位資歷相當好的講師申請升等,但只有兩位得償所願;據云這種情形近年來是尋常得很。因此,年年都有很好的老師不想再受挫折,而去他校任教。例如Warwick就是經常的去處,而且一去就可跳升。此一日增的流動,使得倫敦企管學院常常教師不足,對某些專業的發展頗有影響。

此外,為了能獲得較多的資源以鼓勵教師與促進學院發展,倫敦企管學院在正規碩士、博士課程外,開了非常多的其他培訓課程。如僅計人數,後者即為前二正規課程的十倍以上。這對院方的財政獨立與校政自主大有幫助--每年學校經費只有三0%來自大學資助委員會其餘均為自給自足--也對英國的企業界貢獻良多,但是對企管研究院本身的學術發展就大有影響。

由於同樣的原因,為了自己或校方能與企業界保持密切的聯繫,以獲得外在資助,院中教師在研究工作上就難免偏重在短期見功,或解決個別企業特定問題的課題,以迎合外界的實際需要。在表面上這或許是不脫離實際,但是長久而言,缺乏理論或基礎研究,卻將使得研究水準不易提升,層次也難提高。這對處在聯邦制大學,尤其是半獨立的倫敦企管學院來說,並非很理想的發展。

整體而言,究竟是菁英畢集,院內教師的研究成績仍然十分可觀。在一九八四至八五年,他們共出版了十七本專書與九十六篇論文,範圍涵蓋了院內各專業領域。這種成績在名大學的理學院或社會科學院或不罕見,可是在要全力面對企業需要的倫敦企管學院來說,仍是難能可貴。若非如此,它也不可能在企業界享譽之餘,復在學術界極有好評。

對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企管學院來說,倫敦企管學院目前的成功與長期發展中的困局,應該都具有相當的參考意義。

(段樵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企管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