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矚目的蘋果iPhone 8手機即將上市。外界討論的話題往往圍繞在這款手機有哪些特別的顏色?尺寸是否再放大?真的採用無邊框的螢幕設計?OLED面板、無線充電、臉部辨識等,也都是許多蘋果迷猜測(或是期待)的功能。然而,不少報導指出,iPhone 8將具備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的內建感測元件與外搭的眼鏡設備,才是我最關心的。
其實,手機擁有AR的功能,只是實境化技術發展的指標之一。未來將有更多實境化技術的生活用品問世。實境化將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2002年的電影《關鍵報告》提供了最好的參照。當年為了拍出2050年人類社會的場景,史匹柏特別邀請15位專家,來自建築、都市規劃、電腦、生物科技、作家等領域,舉行三天的腦力激盪會議。該會議一份80頁的趨勢報告書,讓《關鍵報告》成為一部未來世界的寫實電影。
現今的科技發展正逐步實現這部電影的許多情節,例如電腦的體感操作方式、機器人的生產作業工廠、自動駕駛的汽車交通系統等。電影中家庭、購物中心等場景的實境化技術橋段,相信再過幾年就會普遍出現在生活中。
誠如《遠見》4月號封面專題報導所提到的,全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組織,競相投入實境化技術的發展領域之中。其中不乏富可敵國的品牌,例如Amazon、Google、Facebook等,紛紛砸下巨額資金,企圖一舉拿下市場的灘頭堡。
在此一產業競爭的戰國階段,建議業者切勿抱持技術與內容的迷思,認為花大錢研發新技術以及製作新內容即是最佳的商業模式。相反的,實境化產品的關鍵命題在於如何創造新的生活形態,成為人們渴望的生活方式。
實境化產品的關鍵:以人為本
缺乏生活形態的思考,是現今業者在商業經營模式上的主要盲點。由於對這個盲點的不自覺,業者常常推出許多自high的實境化產品。尤其是實境化的廣告行銷手法,例如傢俱、服飾、宅裝、汽車等業者開發AR App,主張人們可以在螢幕上就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顏色、尺寸、樣式、功能等。除了讓消費者感覺到新奇之外,這些手法的商業實質效果非常有限。
業者應該從人們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出發,多去吸取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觀點,才能發展出讓人更為心動的故事內容、更為貼心的技術服務。
實境化技術將對人類生活形態造成巨大的衝擊。螢幕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的界線將會消失。現在區分虛擬、擴增、與混合實境的差別,都只是「技術上」的名詞。在未來,世界就是螢幕、螢幕就是世界。面對這個世界,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