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桑德佛在美國大出風頭。街頭小霸王的他是芝加哥「黑色鐵律」幫(Black Disciples)的一員,為了爭地盤,手持半自動手槍掃射對手大本營,一位少女當場慘死;幾天後,因利益分配不均,他自己也被同黨幹掉。幫派尋仇的情節並不陌生,最讓大眾瞪目結舌的是,累積二十三次前科的桑德佛,年僅十一歲,還是個小學生。
桑德佛並非特例。過去十年,美國青少年因謀殺被捕人數增加了一四二%。九二年緝捕到案的罪犯中,十五到十九歲的青少年占二二%,超過十四萬人,高居所有年齡層級首位。
青少年犯罪猖獗已不是一兩天的事,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一代青少年對暴力的看法與眾不同,動刀動槍竟是解決問題的手段。
美國司法部在九一年針對全國十大高犯罪率地區的男子中學(少數種族為主的學校)的問卷調查結果可以見微知著:一0%受訪學生大剌剌地表示,如果想得到某樣東西,開槍射人是可以接受的行為;二八%堅持有誰傷害你、或使你沒面子,就開槍轟回去。
找槍比找朋友容易
美國前衛生署署長艾爾德斯女士曾經說過,對許多年輕人而言,「找到一把槍,比找到一個好朋友、好老師反好學校,容易得多,」聯邦調查局的調查數字也磴實新一代火力驚人,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二年之間,十八歲以下持槍被逮的人數躍升了一0六%,同時這個族群也占全美吸毒人口的十分之一。
槍枝、毒品與青少年犯罪脫不了關係,然而,卻不如外界想像得那麼密切。
前哈佛大學教授米勒研究指出,十年來發生在波士頓的少年幫派衝突,只有一0%和毒品有關係;長期關注青少年問題的卡萊恩與布萊特教授也發現,八七至九0年,芝加哥二百八十八件與幫派相關的謀殺案中,只有八件和毒品扯得上關係。
所以,並非去掉槍與毒品,青少年世界就能風和日麗,追根究柢,暴力行為內化成思考邏輯才是問題癥結。
一位十四歲美國男孩觀察:「我認為大部分的暴力就從朋友之間的打架開始。」對他們來說,暴力不再是特殊的意外事件,而是每一節下課皆可能發生的常態。
用暴力贏得他人的尊重,可見青少年的價值觀已扭曲變形,對血氣方剛的新世代來說,混幫派成為另一種生活方式。
據估計,在芝加哥南方區,十三至十五歲的男孩子中,八0%加入幫派組織。許多幫派老大也不約而同地表示,近年來組織人口結構大換血,基層「作戰」士兵的年紀愈來愈輕。許多老大需要青少年替他們背黑鍋、脫罪,他們發現只要亮出現金,吸收組員絕對不成問題。許多在現實中掙扎的小孩,加入幫派是為了混口飯吃。
大哥門徒幫(Gangster Discipe)的克里斯直言他甘心協助老大販毒的原因很簡單:「我希望皮夾裡有本支票簿,加入幫派是賺大錢的唯一捷徑。」
事實上,根本不需招募,許多小孩子由於自保,也會主動送上門來。漢司表示,「在南方區,如果你隸屬某一幫派,至少保證你擁有某個安全領域,反之,無論走到何處,都可能被欺負。」
此外,青少年加入幫派,有時基於情感上的需要。
打不進主流價值觀,徘徊在社會邊緣的青少年覺得幫派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在那裡,不用擔心自已書讀得比人差,或家庭破碎惹人恥笑,他們可以活得有尊嚴。一旦哥哥入幫,耳濡目染下,弟弟也是當然會員。在這些青少年心中,暴力並不是件壞事,而是生活必需品。
犯罪年齡層愈來愈低,作案手法日趨純熟,美國青少年暴力猖獗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讓許多大人不再把他們當孩子看。
宵禁只是虛功
賓州大學犯罪學教授沃夫根搖頭歎息:「即使犯下滔天大罪,青少年仍然有恃無恐--反正自己未成年,判不了什麼重刑。」加上美國許多州為了「保護」青少年,犯罪檔案永遠塵封,一位哈佛學者對此十分不以為然:「這樣的縱容只是催化罪犯的養成」。卡內基美隆大學犯罪學教授布朗史坦則撰文呼籲法官,應該「把那些不知悔改的暴力分子關到五十歲」。
為了遏止青少年犯罪,有些地方政府祭出宵禁法寶。
然而,各州政府寄以厚望的宵禁,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舊金山美國犯罪協會指出,五分之四的暴力犯罪發生在白天。再由芝加哥警方每年開出十萬張罰單、犯罪率卻依然居高不下的情形可知,宵禁只是做虛功。
青少年犯罪是社會悲劇,要杜絕悲劇發生,關鍵要先破除新一代的暴力迷思。與其規範他們天黑之後的行蹤,不如創造一個全新環境,替他們打開一扇窗,告訴他們世上的生活方式不只他們過的那一種。衛斯理學院經濟學家薇特強調:「犯罪是青少年的遊戲,讓他們有事做,就不會成天惹是生非。」
一個可喜的例子擺在眼前。不以把少年犯關進監獄了事的聯邦政府,創設工作團(Job Corps),為誤入歧途的小孩提供基礎教育和職業訓練,事後評估課程成效發現,參加者的再犯罪率大幅降低。
不過,有些人認為,與其事後亡羊補牢,斬斷犯罪循環的源頭--青少年未婚生子,才是等底抽薪之道。
犯罪學家統計,單親媽媽愈多的地方,犯罪率愈高。目前在美國,四五%的黑人小孩及一四%的白人小孩是由二十五歲以下的未婚媽媽所生。少了一個男主人,單親家庭比正常家庭貧窮的可能性高六倍。而且,缺乏父親男性角色的模仿,青少年行為也較易產生偏差。根據統計,美國少年輔導隊裡接受感化的成員中,缺少父親的比例達七成。
美國犯罪學家早已憂心忡忡地提出警告,八0年代至今,暴力犯罪率些微降低,肇因青少年人口在這段時間稍減,在未來十年,最具暴力傾向的年齡層--十五到十九歲的青少年人數將增加二倍,若不及時謀對策,暴力犯罪泛濫的現象指日可待。
曾幾何時,天真無邪的黛綠少年搞得大人們膽戰心驚,成為開槍不眨眼的犯罪族群。經濟學人週刊曾語重心長地表示:青少年的空虛讓他們失根,現代父母再也無法以成人的眼光,制式思考青少年的世界,他們真的不再是人們心目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