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體檢企業老少雙雄-從宏碁看台塑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5-08-15

瀏覽數 15,850+

體檢企業老少雙雄-從宏碁看台塑
 

本文出自 1995 / 9月號雜誌 第111期遠見雜誌

「這是我的新名片,logo(公司標誌)是我自己設計的,」王文洋向訪客遞上剛出爐的南亞科技總經理名片,頗為自豪地介紹左上角畫著電子運行軌道的藍色圖形:「這就是半導體--實心的圓點是電子,空心的是電動。」

訪客是前來洽談為台塑集團設計新識別體系(CIS)生意的顧問公司代表。聽完諸多跨國企業藉品牌創造高昂價值的實例之後,這位在英國獲得化工博士學位、同時也在國內企管研究所任教的台灣第一大企業集團的少主,微笑地吐出三個字:「浪費錢!」

******

「考量企業長期發展,雖然換品牌造成一時的損失,但後來的效益遠超過付出的代價。」坐在簡樸的辦公室裡,宏碁電腦董事長施振榮回憶八年前更改CIS的決策。當年,宏碁捨棄價值兩千萬美元的舊品牌Multitech,重新取名Acer,一年以一億美金廣告費攻城掠地。根據美國「金融世界」雜誌評鑑,Acer現值一億八千萬美元,是台灣最值錢的「金字招牌」。

「就算開價十億美元。我也不賣!」施振榮將品牌為無價瑰寶的心情溢於言表。

魔鬼教練vs.啦啦隊長

「在台灣,企業文化能夠變成專有名詞,並廣為人知的,僅有台塑與宏碁兩個集團。」一位財經記者開宗明義指出。

「台塑精神」,幾乎已成企業不斷降低成本與經營合理化的代名詞。「管理是不能放鬆的,」台塑集團的掌門人王永慶總是不斷提醒:「一放鬆就會有不合理的現象」。

相反地,「宏碁模式」則以高度授權與分散式管理著稱。「寧願失去控制而賺錢,不願強加控制而賠錢,」施振榮對內對外都這麼表示:「我享受大權旁落。」。

兩種模式各擅勝場。台塑因歷久彌堅、穩居企業龍頭而備受崇敬;宏碁以突破逆境、成長快速而引人注目(見五0頁圖)。

王永慶與施振榮,這兩位「最令人佩服的企業家」(在天下雜誌去年度調查中,分居一、二名),一位立業於民國四十年代第一波投資熱潮;一位崛起於民國六十年代第二波創業風。前者代表台海奇蹟從無到有的拓荒精神,後者則反映台灣角逐國際的共同遠景。

這對「老少雙雄」在兩代不同時空環境中,「因為個性與進人行業的差異,創造出兩種相異的經管風格。」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吳思華分析。

每年,這兩家企業都舉行運動大會,王永慶總像個嚴格的魔鬼教練,領著大家進行五千公尺跑步;而施振榮則是替每個員工加油的總司令。由此看出兩人的個性,王永慶威嚴、凡事實際力行,塑造台塑「勤儉樸實」的核心價值;施振榮隨和、樂與他人分享,維繫宏碁「人性本善」的基本信念。

從兩個集團的發展歷程來看,企業文化與產業特性是秤坨不可分離。「石化業以最有效生產為最重要指標;電腦業是追求最適當的時機與產品。」大眾電腦董事長簡明仁分析。台塑以勤儉而建立了石化產業大量生產的致勝關鍵--效率;而宏碁因人性管理而激發出電腦產業比拚速度的利基--自主責任感。

為了追求效率,台塑自我鍛鍊成高度垂直整合的全能選手。

台塑創立的年代,周邊配套產業幾乎付之闕如,建廠、運輸都得自己來,因此台塑建立了船隊、工程部門;早期台灣加工業不發達,台塑生產的塑膠粉銷路有限,便自己創造市場,辦起二次加工的台化、南亞。也因此,台塑集團始終都以掌握關鍵技術自主權為競爭優勢,例如,南亞生產銅箔基板,就致力發展原被日本人壟斷的銅箔原料;為了掌握上游原料以及獲得較廉價的電力,就打破中油與台電的獨占,進軍輕油裂解(六輕)與發電廠。

而台塑之所以能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動力來自於嚴密的內部控制與自我改善。

每天,台塑各地的事業都將最新的運作狀況傳真回總管理處,透過電腦標準化的數據管理,高階主管對異常狀況瞭若指掌,敦促並指導員工不斷改進缺失。去年,台塑集團共有一千九百餘件的內部改善提案,因而增加二十三億元的盈餘。每年年底,主管就為了提出下年度改善提案而緊張胃痛,「沒有新提案,這個主管就做不下去。」台塑副總經理李志村表示。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集中管理vs.分散管理

多年來,許多企業都紛紛到台塑取經,但移植台塑精神顯然不易,因為擁有四十三年歷史的台塑,靠著教育的扎根,綿密地傳承他們的企業文化,而非任何只取表面、「切片」式學習方法可得其精髓的。

台塑喜歡用社會新鮮人,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塑造純度與忠誠度極高的台塑人。剛進公司的新人,啃完大堆教材,經過一個星期的講習、三個月的現場輪調,就得提出改善報告,並接受主管追根究柢的發問。如此的文化薰陶,讓台塑「從董事長開始,每一個人都追求「止於至善」。」南亞總經理室主任吳嘉昭形容。

台塑的人才政策不以在職教育為滿足,更延伸至辦學校培養子弟兵,從以前被稱為「台塑黃埔」的明志工專,到現在增設的長庚醫學院、工學院與管理學院。即使進入競爭白熱化、挖角風炙烈的半導體業,「我們還是要從自己的學校慢慢培養人才。」南亞科技副總經理張繼中指出。

然而,因為杜會價值觀隨經濟富裕而急遽轉變,不少台塑人發覺,曾經構築「台灣夢」的台塑精神,「竟然成了台灣企業界的「非主流」文化!」一位在台塑工作二十多年的幹部若有所失。

相對於台塑關係企業資源互相奧援、律令統一的集中式管理,宏碁的分散式管理,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他是許多獨立運作團體的集合。」政大教授吳思華觀察。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宏碁容許關係企業生產、銷售同一種產品,互相競爭。

五月中旬,宏碁年度國際經銷商會議,在新加坡如嘉年華會般熱鬧展開。趁著來自七十個國家的經銷商與海外子公司齊聚一堂,同樣生產光碟機(CD-ROM)的宏碁電腦與明碁電腦,忙向經銷夥伴大拉訂單,還要求他們只能在兩者當中選其一,擺出一副「誓不兩立」的競爭態勢。宏碁的邏輯是,兩家有對外競爭力的事業,勝過一家因保護而沒有競爭力的事業。

明年即將歡度二十歲生日的宏碁,將生產、銷售、財務等權力下放到各事業單位,但是,「沒人控制並不意味沒有控制存在,」管理學專家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練」一書指出:「所有健康的組織都有控制的流程,只是它們不集中在一位權威決策者手上。」在施振榮心中,宏碁凝聚組成分子的力量,除了「龍夢成真」(中國人要在世界揚眉吐氣)的願景(vision)之外,便是建立「利益共同體」。

宏碁創立不久就開風氣之先,推動員工入股,至今絕大多數資金仍來自員工。身兼股東的同仁自然產生切身感與長期承諾。曾有人未留意節約資源,被同事一語驚醒:「你在浪費自己的錢!」相對於王永慶常歎時下青年喪失勤儉美德,施振榮則持相反主張:「要了解年輕人的想法,順勢而為。」

殊途同歸

相同的概念,也用於國際行銷,宏碁稱為「國際品牌、結合地緣」策略--在市場所在地尋找夥伴組成合資公司,並在當地尋求股票上市的機會。由於雙方利益與共,合作夥伴便會全力開拓市場。運用這個策略,宏碁在第三世界二十多國打敗強敵IBM與康百克(Compaq),成為當地的第一品牌,也藉此躋身世界第七大電腦公司。

這種互相聯結、又各自獨立的組織,宏碁借用電腦專有名詞稱為「主從架構」。由於資源沒有統籌運用,不免產生不效率的情形;由於授權,也難免同仁決策錯誤,但是,「這是追求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施振榮認為:「我們願意幫同仁付學費。」

從外表來看,台塑和宏碁有太多相異之處。一個是生產導向,另一個則著眼行銷;一個作風傳統、保守,不喜曝光,另一個則積極而開放與外界接觸;一個第二代子女在企業身居要職,另一個卻早就聲言不願第二代進公司。但兩家集團看似南轅北轍的經營邏輯,徹底執行的結果往往殊途同歸,這也許意味著企業在百變的策略中,仍有不變的「真理」。

例如,台塑以改善製程、擴大產量來降低成本;而宏碁用速食店經管模式,將重要組件以最快的速度送達各地市場進行組裝,降低庫存壓力,並提供最「新鮮」的產品,同樣是為了降低成本與改善流程。

另一方面,台塑以種種制度防止人為弊端的發生,而宏碁卻是用「利益共同體」造成同借管理的壓力,同樣也是希望避免產生不合理的漏洞。

換個角度來看,這兩個集團始終專注本業,避免涉足政治,事實上,有若干基本信念,兩位掌門人之間並沒有代溝。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面對挑戰時,他們的企業文化始終沒有動搖。」一位熟悉這兩家企業的科技界人士指出,企業的成敗關鍵往往不是策略,而是堅持。

「只要企業信奉某種理念,並將它貫徹到外界都能認同,就算成功了。」台大工管系副教授洪明洲為這兩個企業的異曲同工,做了這樣的註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