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陳英:恆春民謠活字典 致力創作教唱

無私奉獻3〉84歲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17-08-01

瀏覽數 9,800+

陳英:恆春民謠活字典 致力創作教唱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7 / 8月號雜誌 樂在80後 酷老時代來了

「恆春民謠人人愛,轟動全國通人知,這是祖先傳下來,望欲一代傳一代。」你能相信寫下這首民謠歌詞的,是不識字的八旬長者嗎?

這位恆春民謠作詞者是今年84歲的陳英。受日本教育的她不會寫國字,不懂樂理,也不會看樂譜,可是,腦子裡不但記得上百首恆春民謠,還會寫詞作曲,抱起月琴,撥弄琴身的兩根弦,配上樸實的嗓音,頓時讓周遭的人安靜下來,聽她彈唱。

來到恆春民謠館,陳英正在教一群80、90歲,年紀與她相仿的長者學唱民謠。她不厭其煩地一句一句,要他們重覆記誦歌詞,直到牢記心中為止。

恆春民謠是屏東縣恆春半島特有的文化資產,歌詞和曲調反映早期先民篳路藍縷的艱辛生活,具有歷史價值和地方特色。1970年代,透過陳達的演唱,國人因而認識,已故音樂家許常惠還形容,「這是台灣的聲音」。

從小在恆春長大的陳英,會走上民謠傳唱這條路,也和陳達有關係。

「陳達常常晚上到我家唱民謠,」陳英回憶小時候,爸爸和陳達是好友,他把民俗故事編成民謠,四處表演,以此維生。耳濡目染下,她也對《思想起》《牛母伴》《四季春》等曲調十分熟悉,那時候,幫忙家人種田,也跟著哼哼唱唱。

58歲學彈月琴 巡迴表演  

1981年,陳達因車禍過世,有好一陣子,恆春民謠沒落下來,無人承繼。當時的鎮長戴坤霖希望有人傳唱下去,在1990年成立「屏東縣恆春鎮思想起民謠促進會」,每年舉辦比賽,鼓勵民眾都能學唱。

陳英在民謠藝師張新傳的鼓勵下,58歲那年,開始學彈月琴。才學了四個月,就在比賽中得名,而且產生興趣,持續參賽,最後拿到第一。

從此,家裡擺滿了獎盃,還經由屏東縣政府安排,巡迴北中南都市的車站表演,在中年展開了新的人生。

民謠促進會總幹事趙振英指出,恆春民謠不受限於文字或樂譜,而是隨著個人心情而唱,即使沒有節奏觀念,仍舊能夠開口詠唱,這也讓陳英找到個人發揮的舞台。

「沒有想到恆春民謠改變我的生活,」陳英說,過去忙於農務、家務,唱恆春民謠,只是為了抒發鬱悶的情緒,沒有想到,老年後,沒了惱人瑣事,還能夠登台,唱給別人聽,心境變得快樂又自由,讓她開心地說,「老了真好!」。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這十多年來,幾乎所有重要的恆春民謠表演都有陳英的身影。她不僅和長榮交響樂團合唱,還受到知名音樂製作人陳明章邀請,連續幾年到台北參加他舉辦的「台灣月琴民謠祭」。

更讓陳英興奮的是,自己成為知名的恆春民謠傳藝師,從68歲開始教學,72歲那年應里長要求,教導住家附近的社區民眾,還成立了兩個社團。每逢廟會,就帶著學生一起彈唱表演。

隨著陳英教學逐漸有了名氣,屏東有國中、高中找她教學,師生還到總統府演出。只是青年學子畢業後,各奔前程。所幸,陳英不乏成人學生,從社區大學到社區關懷據點、樂齡中心,長者也愈來愈多。有些長者學了一陣子,甚至可以「出師」,單獨上台表演。

相識十多年的趙振英觀察,陳英教導長者,有一套方法。由於恆春民謠的曲調都為當地人熟知,為了提高學習興趣,她先讓長者把玩月琴,撥弄琴弦,繼而吟唱,再學習彈琴,幫助他們容易上手。

教學之餘 不忘編寫新詞曲

在國小傳授恆春民謠的黃淑瑛,跟著陳英學唱五年。她指出,《牛母伴》曲調,表達日據時代女子婚嫁前夕,家人的叮囑,由陳英示範演唱,那分無奈聽了讓她感動掉淚。

另一名學生廖品璇認為,陳英反覆教唱,有時學生覺得厭煩,她還是很來勁。儘管一年酬勞只有3萬6000元,她卻沒有抱怨,憑著熱忱繼續教下去。

陳英不但教學,還不忘創新,編寫新曲、新詞。「我曾經壓力大到身體不適,到枋寮醫院住院!」求好心切的她,在五年前累得病倒。

那次生病之後,她學會愛惜身體,減少工作量。為了能有充足睡眠,晚上10點就上床,清早7點起來,而且飲食注重營養均衡。她以麥片牛奶當早餐,青菜、魚類是主食,也會自己烹煮午餐,很少吃雞肉和豬肉,不碰甜食,自然沒有糖尿病,而且還每四個月檢查一次心臟、肝臟和腎臟。

雖然和兒子、媳婦同住,她出入不需家人陪伴,總是獨自騎著機車,看病、教學,參與活動。「我孫子不容易見到我呢!」她忙著演出,常錯過家庭聚會,孫子只好到表演場所看她。

今年10月,陳英打算將自己編寫的恆春民謠,改編成戲劇,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只要身體還能動,她就要繼續教唱下去。她也相信,只有靠人傳唱,這項文化資產才能延續下去。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