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特區造就了一批具有新的市場觀念、與國際差距較小的幹部人才。
十六年來,我們不斷地與國際市場交流,一直要調整自己的工作效率、處事方式、思維方式,去跟整個國際市場合拍。
廈門每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外向型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當對外經濟依存度這麼高時,如果政府主管部門不能與國際接軌,很難想像它怎麼運作。
過去計畫經濟最大的特色是,所有產品統一下訂單,國家按計畫生產、收購、銷售;企業不須考慮市場,所以時間觀念很差,政府部門反正一年做一次計畫、調整一次計畫,也不需要時間觀念。
與國際市場接軌、與國際經濟融通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一切按市場來定產、定銷。市場是千變萬化的,政府制訂的政策必須能促進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企業也會要求政策必須能促進它的發展。
國際市場運作機制的節奏是比較快的,它是競爭性的。比如,剛開放時採「來料加工」模式,原料是外商所有,我只替你加工,外商告訴我這貨何時必須裝船,才能準時到達對方的超級市場去銷售。在這情況下,政府管理部門若不及時批准,工廠就不能生產,也就不能及時交貨。
諸如這種客觀上的需求,逼得政府管理部門必須與企業合拍,否則很難運作下去,地方經濟就無法發展,主管單位也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內因跟外因同時起作用,就是這樣帶動起變化。
身為主管經貿的幹部,目前我最大的挑戰是知識的更新。我們現在面對的是國際市場,各種經濟理論更新得非常快,尤其國外很重視由理論來指導實務,像匯率的問題、貿易保護主義、貿易法規、貨物通關等等。平時我大都通過電視、報刊、資料、國外經濟圖書吸收訊息,也參加專題講座,跟國外來訪的團體交流,每年出國訪問一兩次,與國外財團、經濟管理部門以及客戶交談,以了解國際上的變化。
從計畫畫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的難易因人、因地區而異。像廈門、深圳、汕頭這幾個特區,過去都沒有太多工業基礎,計畫經濟不發達,包袱也小,現在要拋開那些舊東西來接受新的比較容易。
三通帶動循環
廈門市現在對幹部全力推行對台知識的普及,尤其是對台灣的政治法規、習慣作法、經濟運作模式的了解。
兩岸一旦「三通」,對廈門有不小的作用。目前廈門不在國際航線上,等於只是中國大陸的東南角。當年只有軍事物資能進廈門,對交通的需求很低,國家也不可能投資太多,雖然它目前的進步速度已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十六年的投資不可能比得上人家四十五年的投資,廈門的交通狀況還是滯後。
所以,如果沒有構成一個大循環或小循環,從國外來的貨物頂多只能從廈門輻射到福建或江西南部,內地的貨物要從廈門出去,難度也較大。假如兩岸能通航,由於台灣與國際的聯繫較密切,廈門、台灣與香港至少能在中國東南形成一個小循環,然後可以融進國際的大循環,相當有意義。
兩岸直航,台灣若瞄準的是大陸市場,廈門當然不能與廣州、上海、大連競爭,因為它們背靠著中國廣大的腹地。但如果是兩頭對外的,進從國際市場進,出還面向國際市場的,廈門絕對是首選地,就像現在香港考慮深圳。
(林蔭庭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