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高中歷史課綱重大變革 中國史內容縮減

一張圖表 讓你看懂12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變革

聯合新聞網
user

聯合新聞網

2017-07-04

瀏覽數 27,300+

高中歷史課綱重大變革 中國史內容縮減
 

國家教育研究院昨公布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中受矚目的高中歷史課綱有重大變革,必修8學分減為6學分,中國史由1.5冊的內容減為1冊,且由朝代編年史,改放在東亞史的脈絡、以主題方式呈現;課綱用字力求中性,甚至用問號不給答案,避免政治爭議。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昨晚說,社會課綱草案昨起到11月10日舉行網路論壇聽取各方意見;9月3日起在各縣市辦公聽會,國教院課程審議委員會(課發會)修訂草案後,預計最快明年初交教育部課程審議會(課審會)審議,預定108學年上路。

針對部分人士質疑12年國教歷史課綱草案是去中國化的課綱,林騰蛟強調,課綱仍在討論、還沒定案,大家都可發表意見,教育部不予置評。

由朝代編年史改放在東亞史 避免政治爭議

國教院課程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說,歷史課綱特色包括國、高中課程明顯區隔,國中採長時段通史設計,高中以專題呈現,不採編年史,更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辨、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等素養。

洪詠善指出,也從人民、學生、台灣為主體的觀點出發,略古詳今,重點放在台灣最近500年的脈絡,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社會現狀,並設計探究與實作課程。

例如,台灣史重點,放在如何認識過去,包括原住民族、移民社會及現代國家形塑,討論「台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及「追求自治與民主的軌跡」;中國史則由1冊半簡化為1冊,且以「中國與東亞的交會」來呈現,論及歷代華人和東亞國家的交流與互動,不再只教中國朝代史。

課綱整體用字力求中性

洪詠善強調,課綱不應是教材綱要,草案只寫大方向,不再規定得細,部分內容、條目採取更開放或疑問句的方式書寫,鼓勵思辨與探究,也避免爭議。

遠見陪你智慧行,閱讀有禮送好箱

現行高中歷史課綱在101年上路,但在103年微調,包括「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慰安婦前面加上「被強迫」等,引發綠營立委、社團及部分學者、師生抗議,質疑是黑箱課綱,前年夏天發動反課綱運動,學生還攻進教育部被捕。

教育部後來讓步,檢討17個爭議點,改採舊課綱的中性字眼,如慰安婦不加「被強迫」;「光復台灣」改為「接收台灣」;「明鄭統治」改為「明鄭時期」等,並允許學校用舊課綱。蔡政府去年執政後,停用微調課綱,回到舊課綱,並修法讓學生參與12年國教課審會。

高中歷史課綱重大變革 中國史內容縮減_img_1

(本文轉載自2017.7.4「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