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被視為未來希望。近來青年世代對於海洋、生態、環境保育和教育等議題的關注愈來愈深,甚至運用創意提出解決問題的實踐方案,令外界驚豔。
天燈祈福是流傳百年的傳統文化,平溪天燈節曾被Discovery評為世界第二大重要節慶、CNN推薦為「世界上52件最值得參與的年度新鮮事」,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知名度,也是少數可為台灣帶來單場3億新台幣以上商機的節慶。
但數十萬觀光人次的背後,隱藏著數十噸的天燈垃圾及生態污染問題。根據統計,單一場天燈節,就製造了至少70公噸左右的天燈殘骸,更有許多天燈落入山林無法清除。當環保意識抬頭,拒放天燈的聲浪逐漸擴散,傳統文化的保存如何與時俱進成為一個極需被重視的議題。
交大機械工程研究所畢業的許天亮,看見了傳統天燈祈福文化背後的環保與山林生態破壞等問題。
2016年,許天亮與「文化銀行」團隊開始思考解決方案,在了解天燈祈福的文化意義和環境汙染議題後,運用所學從「材料改良」和「結構設計」研擬天燈改良計畫,並著手設計了兩款使用天然材質、可在山林中分解的環保天燈。
希望環保天燈量產後,在2018年取代平溪5%的天燈數量,讓每年可減少數十噸山林垃圾,讓環境保護、傳統文化和經濟效益得以永續共存。
不只山林,海洋也有汙染危機。在所有的海洋廢棄物中,保麗龍對環境造成的汙染遠比一般塑膠更為可怕。
便宜、便利,保麗龍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及,家電用品的保護墊、冰品和海鮮的保冷箱、漁船防撞的緩衝材、養蚵的浮具、蚵架支撐等,因為材質輕巧、價格便宜,回收問題未被妥善處理,以致於在風吹或海浪拍打後,破碎成片、隨洋流漂散,這些附有大量海鹽的保麗龍若拿去焚燒,極可能產生有毒物質戴奧辛,造成二次環境汙染。
從小跟隨父親腳步與海洋親近的郭芙,大學時展開了逐海洋而居的生活,先後前往澎湖、蘭嶼、東沙群島以及小琉球等地做海龜研究,深刻感受到海洋遭受破壞的嚴重性。
郭芙與海湧工作室夥伴發起「屠龍計畫」,研發出適用於海岸清潔的行動式「屠龍包」,運用有機溶劑溶解技術,便於攜帶和回收再利用,可徒步於海灘、小島就地進行保麗龍溶解作業,避免長期漂流海上的保麗龍產生戴奧辛等有毒物質危害環境,並透過淨灘和講座分享,喚醒人民重新正視海洋和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上述兩位青年有另一項共通點,他們都是帝亞吉歐(Diageo)台灣分公司第13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12位得主之一。帝亞吉歐致力於協助青年圓夢,實踐理想也幫助社會解決問題。
當你對於當前社會氛圍感到灰心失落時,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