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場往往對發心捐獻的信徒說:「功德無量!將來阿彌陀佛會保佑您。」對於前來貢獻勞力的義工,也總是說:「功德無量!將來阿彌陀佛會接引您。」凡是對佛教有貢獻的人,寺院的主事者經常都會說:「阿彌陀佛會添福賜慧。」每當聽到這種話,我心裡就想:「信徒為佛教奉獻布施,為什麼要麻煩阿彌陀佛來報恩?」
我一直覺得:我們不應該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而應該自我承擔起這份感謝的責任,因此,凡是對佛門有貢獻的緇素大德,我都很樂意盡己所能來報答他們。
生亡皆得安養
年少時,每讀到「阿彌陀經」的回向偈「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心中不免生大慚愧:虔誠誦經的功德殊勝,固然不容置疑,但我們為什麼要將報恩濟苦的責任推給阿彌陀佛呢?故當下立志效法阿彌陀佛慈悲喜捨的精神,在婆婆世間散播歡喜、自在,為大地眾生布施安穩、無畏。
我的外婆一生行善助人,念佛不斷,慈感有加,在我的記憶裡,她每天都到佛堂幫忙服務,從來沒有說過一句別人不好。當我在台灣聽到她逝世的消息時,真是悲痛逾恆,然而基於關山遠隔,當時兩岸政策又不允許探親奔喪,故未能立即前往料理後事。儘管大家都說她的修行這麼好,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但我總覺得自己也必須略盡心意,所以後來在家鄉建了一座塔堂,安厝她的靈骨。
家師志開上人在生前,對佛教盡心盡力,犧牲奉獻,對我更有親賜法乳、長養慧命的恩德,我除了立誓以此身心奉塵剎之外,更為他修茸墓塔,奉養他現在的家人,以期能報厚恩於萬一。
對於弟子們,我固然極盡教養之責,當他們的父母壽誕,我也敦促常住準備禮品禮金,讓他們帶回祝賀,聊表心意。此外,更定期舉辦「親屬會」,接待徒眾的家人來山一遊享受「諸上善人共聚一處」的樂趣。我衷心希望藉此微誠薄意,代表佛陀感謝這些「佛門親家」送兒女來山學佛修道、弘法度眾。
在過去,經常看見同道們規勸信眾趕緊念佛,以求往生時極樂聖現前迎接,我那時常想:念佛雖好,極樂雖妙,但為什麼不趕快解決他們現前的苦惱,讓他們先在心靈上找到一片淨土?在生活上得以少憂少惱呢?
所以,當我開闢佛光山時,就決定要善加規畫,使信徒生亡都能在此安養,讓大家不僅在死後能蒙受佛恩,即使在現世也能得到法益。
使大眾身心柔軟
為使老病之人都能享受佛光的照耀,我興建「佛光精舍」,安養耄耋老人;設置「安寧病房」,照顧臨終病患;辦理「佛光診所」,為人免費治療;成立「雲水醫院」,送醫藥到偏遠地方……,區區心意,只盼能為佛陀分擔些許憂勞。
剛來台灣時,有一位同道和我說:「大陸的寺宇氣派恢宏,比較能夠攝受人。」我乍聽之下,覺得哪裡的道場不都一樣?心中頗不以為然。但後來比較研究的結果,發覺的確有幾分道理。
我想起經中敘述極樂世界黃金布地、七寶樓閣、八功德水、微風舒懷等等情況,不禁對阿彌陀佛的善巧方便敬佩萬分,所以後來自己建道場殿堂時,也非常注重式樣格局,總是力求外部的大方莊嚴、富麗堂皇,內部的美觀舒適、怡人心脾。雖然無法做到行樹羅網、水鳥說法的境地,但是我購苗植林、愛護禽獸,使來山遊客都能享受林園風光;我搬沙運土、移山倒水、建設淨土洞窟、佛教文物陳列館、展覽館,讓朝山信徒均能領略文化之美;我恪遵古制,取法現代,成立禪堂、念佛堂、禮懺堂,令佛子們都能在此獲得法喜禪說;我用心擘畫一桌一凳、一瓦一石,希望凡是來這裡的一切眾生,均能滌淨塵慮,增長菩提。
在佛光山的大雄寶殿、大佛城等地方,我曾聽到弟子們對發心添油香的信徒說:「謝謝,阿彌陀佛會加被您的!」當下心裡十分納悶:「為什麼不請信徒先到客堂喝茶,到朝山會館吃飯,讓他們直接感受淨土之樂呢?」這兩個地方可說是佛光山最初的建築之一,目的就是方便信徒香客歇腳、用餐,雖說與西方淨土的思食食至相去甚遠,惟願一份美味的供養,能使大眾身心柔軟。
西方的極樂世界只有一個,並且必須廣修三福,念佛純熟,才能往生彼處,而人間淨土卻到處都有。只要我們有心,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共沐在佛光之下,享受法水的潤澤。我們要將人間建設成佛光淨土,當世就能代替阿彌陀佛來報答眾生的恩惠。